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女性与都市”描写对女性文学创作的独特意义
作者: 谢晓俞   来源: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与都市   自审意识与抗辩意识   “姐妹情谊”   都市思考   性别权利关系  
描述: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在"女性与都市"层面的另类描写,对于女性文学创作产生了独特的意义。通过笔者的梳理,认为其主要呈现出冷峻的自审意识和深切的抗辩意识;阐述全新的性别关系;构建女性话语,书写"姐妹情谊";解读商业社会,展现女性都市思考四个方面的特点。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译者主体性:析朱虹译《今天没有太阳》
作者: 魏笑可   修永梅   来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  
描述: 女性主义翻译引入了性别译者的概念,拓宽了翻译研究范围,扩大了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凸显了译者尤其是女性译者的主体性。著名中国翻译家朱虹对中国女性文学翻译有杰出的贡献,值得特别关注。本文将通过朱虹所译的《今天没有太阳》,来分析其在翻译中所体现出的女性译者主体性。
刻板印象等待中的女人们:浅析《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人们对所处环境的社会认同
作者: 耿佳慧   来源: 科技信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刻板印象   社会认同理论   奇卡纳女性  
描述: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凭借其杰出作品<芒果街上的小屋>进入了美国文化主流.本论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使用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等待中的刻板化的奇卡纳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文论与当代中国文论建设
作者: 张玉能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论   女性写作   性别文化性别诗学   女性文学   女性阅读  
描述: 过程中,应该注意吸取女性主义文论的性别文化、性别诗学的合理要求,促进社会性别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女性文学、女性写作、
《法国中尉的女人》女主人公萨拉的“最终自由”
作者: 王燕   来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制   性政治   女性主义   性别话语  
描述: 约翰·福尔斯是英国当代文坛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问世,就获得了广大读者和文学评论界的好评,被誉为后现代小说永恒的经典。围绕着作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萨拉这一形象的精心塑造,不少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女主人公萨拉这一人物形象是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彻底颠覆,在萨拉反叛传统、自我放逐的背后,是其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男女平等、精神自由的不渝追求。
现代中老年女性的困境:莱辛《简·萨默斯的日记》的女性主义研究
作者: 贾丝玉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困境   老年女性   中年女性   解决办法  
描述: 多丽丝·莱辛(1919年-)是战后的英国当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她被认为是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以来英国女性作家的领军人物之一。她在小说领域中的成就主要来自于她对现代女性群体的全面细致的刻画与描写。 以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1949)和桑德拉·M·吉尔伯特、苏珊·戈巴的《阁楼上的疯女人》(1984)中的相关的女性主义理论和女性文学批评理论为基础,辅以相关的女性主义福利理论,本文将对多丽丝·莱辛的长篇小说《简·萨默斯的日记》(1984)中现
浅析柳永词中的女性元素
作者: 马林凯   来源: 西江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柳永,自古以来,争议颇多。有人评价他侧艳俚俗、词语尘下(李清照),野狐涎之毒(王灼),也有人说他是宋词革命巨子(薛砺若)、耆卿词以情盛,音调委婉,动摇人心,自是一代作手。讥之者虽多,终无损于先生也(陈廷焯)。对于柳词中独特的女性形象的研究,却是所见不多,下面就这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看法。
玉米:乡村女性疼痛的苦魂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米》   疼痛   2001年   《人民文学》   新生代作家   粮食作物   乡村女性形象   乡土中国  
描述: 玉米是乡土中同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玉米:乡村女性疼痛的苦魂
作者: 陈国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学生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玉米是乡土中国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玉米:乡村女性疼痛的苦魂
作者: 陈国和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经验   玉米   权力   毕飞宇   中篇小说   新生代作家   粮食作物   乡村女性形象   乡土中国   文化气质  
描述: 玉米是乡土中国最普通的粮食作物之一。某种程度上玉米也代表了乡土中国的文化气质。新生代作家毕飞宇以中篇小说《玉米》(《人民文学》2001年第四期)形象地书写了乡土中国经验,成功地塑造了玉米这一乡村女性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疼痛而又复杂的情感。
< 1 2 3 ... 50 51 52 ... 265 266 26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