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文学的女性时代与女性文学的经典化
作者: 毕光明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学的女性时代与女性文学的经典化
文坛扫描
作者: 舒坦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批评   中国作家   文学创作   中国当代文学   小说家   长篇小说   作品   女性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学奖  
描述: 新闻一束●2011年度优秀女性文学奖揭晓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女性文学委员会主办、冰心文学馆协办的2011"年度优秀女性文学"奖日前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揭晓。方方的《武昌城》、王安忆的《天香》、严歌苓的《陆犯焉识》、王旭峰的《主义之花》、季红真的《呼兰河的女儿——萧红
以陈染和林白为例看边缘叙事中的姐妹情谊
作者: 聂晓清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九十年代   男权话语   书写策略   陈染   林白   边缘叙事   女性文学   姐妹情谊  
描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以深刻的自觉,以倾覆男权话语的书写策略,以前所未有的主体意识和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的现实存在,迎来了她在规模和深度上的颠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写作在男性话语体系中进行着决绝而艰难的突围,否定男性秩序中既定的角色框定,把自我从男性依附、母性神话中剥离开来,把自我救赎的书写投向了一贯被
论方方新世纪小说的女性书写
作者: 赵雪洁   吴道毅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世纪小说   女性书写   方方  
描述: 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展示,对女性自身缺陷的检视以及对女性人生出路的探讨,构成了方方新世纪小说女性书写的主要内容,并标志了方方对女性文学创作的突出贡献。
由《一间自己的房间》管窥伍尔夫的女权主义思想
作者: 应雷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   《一间自己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  
描述: 《一间自己的房间》这篇小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代表作,吹响了女性思想意识解放的号角。伍尔夫呼吁女性的觉醒,鼓励女性大胆地说出所想所思,进行只属于女性的文学创作。文章回顾了伍尔夫有关女性文学创作的观点,针对她提出的女作家所需的物质精神条件做了具体阐释,以彰显伍尔夫对于女性文学和妇女解放的极大贡献。
普拉斯诗歌中死亡主题探究
作者: 刘燕   陈蕾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文学理论家   主题探究   普拉斯   运动   死亡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描述: 一、女性主义和普拉斯概述女性主义是20世纪广泛兴起的在政治、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反抗男权、争取女性自由的运动。长期受压抑的状态使广大女性在这场运动中奋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和身份,逐渐改变性别弱势的状况。这一运动的兴起,相伴着女性文学的兴起和繁盛。
简评阿袁《郑袖的梨园》
作者: 贾自强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成语   女性作家   嫉妒   父亲   作者   梨园   母亲   小说主人公   屈原   女性文学  
描述: 中国的历史,没有给作为母体的女人什么好果子吃,除了诱惑君王,再就是女人之间的争风吃醋,明争暗斗,互相嫉妒。好像这才是女人最大的本事。因而提到美女就想起红颜祸水、红颜薄命这两个成语了。
《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的女性命运解读
作者: 王玲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海音   呼兰河传   人生悲剧   中国女性文学   女性命运   女性形象塑造   生存状况   萧红   悲剧命运   下层妇女  
描述: 萧红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性女作家之一。她自觉为中国最广大下层女性代言,执着关注中国下层妇女的生存状况和人生悲剧。她在《呼兰河传》中对女性自身的性格弱点和悲剧命运
庐隐小说创作中悲哀情愫探源
作者: 温翼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资产阶级   小说创作   “五四”时期   文学研究会   庐隐   中国现代   女性文学创作   哀情  
描述: 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第一次高潮——五四时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第一个女性会员,庐隐的创作无疑具有拓荒的价值。然而早期部分评论家认为她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半新半旧的温柔的闺秀或小资产阶级的纯粹旧式的女性,脱不了旧文学的色彩,[1]而她本人则
从秋瑾诗词的悲秋情结看秋瑾与“秋士之悲”
作者: 王颖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秋文学   中国古代   中国文学史   诗词   伤春   悲秋意识   秋瑾   忧患意识   女性文学   中国女性  
描述: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以拆字法将"愁"巧妙地阐释为"心上秋",显得十分有趣。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中国古代饱经忧患的文人悲秋情结的曲折反映。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历代文人就在这凛冽的秋气中徘徊、高歌或悲鸣。长久以来,悲秋与怀人伤别、羁旅飘零、悲士不遇等主题相联系,不仅外化成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而且内化到文人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一种深厚的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与沉淀,即"悲秋情结"。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