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性别视野下的目光政治
作者: 高洁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视觉文化   权力话语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   精神分析   观看机制  
描述: 视觉中心主义的传统在西方由来己久,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男性和女性之间看与被看的视觉二元结构也深入人心。随着现代哲学中心化主体的坍塌以及现代学者对目光背后的政治因素和心理基础的揭示,视觉中心的地位已经被瓦解了,但两性之间看与被看的二元结构却依然存在,在许多媒介中,女性依然是男性欲望的符号,并被动承受着男性目光的规训与压迫。可以说,性别政治在观看关系中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观看的对象和范围都得到了指数级的扩张,由于消费文化倾向于将女性形象建构为商品和欲望符号,女性受到的目光压迫愈加沉重
弯曲的影子刘庆邦的人情世界
作者: 甫跃辉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秘镜花园   煤矿   男女关系   乡土   刘庆邦   城市  
描述: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大学毕业十年后的一场同学聚会,并由此引出发生于十年前的一次自杀事件。小说由发生在十年前和十年后的两部分故事整合而成,故事发生的地点则是某城市中一个极其隐秘的花园。小说试图塑造一个有着强大精神力量,却在世俗生活中非常脆弱的人物形象(丛岸);试图叙述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两种生命轨迹的差异;试图描述两性之间的一些微妙关系;还试图探索生与死、存在与生活的意义。刘庆邦以大量卓越的短篇小说,表达了一个游子对土地的眷恋,展现出煤矿粗粝的图景,同时,还在部分作品中表现了现代都市生活。通过对乡村、煤矿和都
“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的女性主义视角研究
作者: 蔡健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元调和   人物刻画与女性形象   译者主体性与女性身份   创造性叛逆与女性经验  
描述: 中国台湾作家张爱玲在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赢得了“传奇”般的声誉。然而,“译者张爱玲”的角色很少出现于中国翻译史的书写。出生于旧上海没落贵族家庭的张爱玲,在中方文化碰撞焦点之地香港接受西洋教育,之后又将余生在大洋彼岸美国度过,这段辗转的人生经历孕育出了张爱玲独特的双重文化视角以及两性观照。相对于西方激进的女性翻译理论,以及中国本土温和的女性主义翻译主张而言,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翻译诗学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即“多元调和下的女性主义翻译诗学”。以此为立论点并在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将宏观上从“译者主体
韩国女性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以国会选举为中心
作者: 王月倩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治参与   韩国   国会选举   女性  
描述: 政治民主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在国会中所占的席位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女性参政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中国的邻国,韩国在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后,试图摆脱政治上男性垄断、排斥女性的局面,尽早实现政治民主化,为此政府及社会各界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韩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女性参政的政策措施,如“比例代表制度”;韩国女性参政团体借鉴西方经验不断壮大队伍,开展各项推动女性参政活动。在各方努力下,韩国女性的性别赋权指数从1997年的全球第78位上升到了2006年第53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韩国20
阿里斯托芬女性剧中的反讽以及剧中文本的女权主义阅读分析
作者: 乐蔷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阿里斯托芬   女权主义   反讽   《利西翠妲》   《公民妇女大会》   《地母节妇女》  
描述: 本篇论文聚焦古希腊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三部女性作品---《利西翠妲》、《地母节妇女》和《公民妇女大会》,并由此探讨其中的反讽与女权主义诠释:剧作家为何选择女性作为反讽对象?这三部作品如何激发女权主义阅读?在原有的女权主义批评基础上,本论文又有怎样的女权主义阅读观点?阿里斯托芬是旧喜剧的代表作家,他的三部女性作品完成于公元前411到392年,作品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暗讽。与悲剧中的女主角截然不同,阿里斯托芬作品中的女性通过努力而得以涉入到公共事务领域并取得成功,而在当时社会,女性涉入公务被视为是对社会的侵害。女
苏曼殊小说“六记”之研究
作者: 万文娴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悲剧   苏曼殊   成因   艺术形式   小说   女性  
描述: 本论文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苏曼殊创作的小说上,即所谓的“六记”。前言部分首先概括了学者在苏曼殊研究这一领域上出现的几次转变,接着简要归结了笔者这篇论文的研究重点。 论文第一章首先归纳出了苏曼殊作品中的女性结局都沦为不幸的四种原因,当然更多时候这四种因素共同作用,将这些女性推向悲惨的结局。之后通过寻找这些女性的共同点,深挖出苏曼殊本人心目中的完美女性形象以及他在恋爱问题上所持的观点。 论文第二章将苏曼殊的小说置于清末民初的背景之下,试图寻找出他的悲剧小说与当时同样充满哀情的小说之间的区
女性物事与宋词研究
作者: 田苗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鞋袜   女红   发饰   手帕   占卜   宋词   化妆   服饰用金   书写   女性  
描述: 描写女性形象与女性生活,是宋词题材之一大宗。词人们往往以对于文学和生活的敏锐感受力,选择在其眼中最具女性特征的物和事,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来,从而构成了宋词中描摹女性的典型话语体系。宋词作者对于女性特征物事的选择、女性描写方式的探索既体现出宋代女性作为封建时代乃至人类整个历史进程中与男性相对的性别群体的共性,又体现出宋代女性不同于其他任何古代社会女性群体的时代特征,其问还央杂着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在宋词中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女性世界。本文将宋词研究与宋代妇女生活研究相绾合,选取了化妆、发饰、服饰用金、鞋
图像里的现代性:解读《良友》画报
作者: 吴朝虎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画报   现代性知识   现代性   女性形象   《良友》  
描述: 《良友》是解放前中国画报史上的佼佼者。它是继晚清《点石斋画报》之后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新闻性画报。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的上海,它不仅是现代都市生活的记录者和呈现者,更是现代生活观念的倡导者和都市图像的建构者。而且,它还针对上
摩登印象——大众传媒与上海“女性气质角色”的历史变迁
作者: 李佳佳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大众传媒   女性气质角色   形象建构  
描述: 本文运用历史和结构的方法,以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中“女性气质角色”的相关论述为理论基础,研究上海开埠163年来五个历史时期的大众传媒文本,探索大众传媒中的叙事话语构建了怎样的上海女性形象,从而使得这个群体在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中扮演了怎样的女性气质角色。 研究根据中国,根据上海的历史发展的坐标,分为五个历史阶段:1843年一1911年,晚清时期。上海开埠,开始有外国租界建立,大量移民涌入,出具城市雏形。频频登上大众传媒的是被称之为“海上花”的上海妓女群体。1911一1949年,民国时期。上海建市,
耶利米的悲歌——论茨威格的犹太人身份与创作中的犹太意识
作者: 夏晟兰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茨威格   比较文学   犹太意识   耶利米悲歌   犹太人身份  
描述: 作为一位一生跨越两个世纪,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却又怀抱世界主义理想的犹太作家,茨威格无疑是独特的。命运之神曾经给予他无尽的创作才华,把他抛向成功的云端,然而随后又用战争、纳粹迫害等残酷手段将他贬入炼狱,让这个心灵格外敏感焦躁的人经历流亡、陷入孤独并最终选择自杀的方式告别人生舞台。一个犹太人和一个作家所构成的双重身份不断迫使他痛苦地面对一切现在式或者即将成为现在式的人类悲剧。他曾经十分推崇的以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为中心的西欧文化传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只能成为昔日的美好回忆。而早期只是由于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继承犹太
< 1 2 3 4 5 6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