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165 条
-
论《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
-
作者:
朱莉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简·爱》
疯女人
形象
-
描述:
在女权主义运动和批评的推动下,《简·爱》中的疯女人形象逐渐为人们所关注,但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小说的艺术结构来讲,人们一般认为疯女人在情节上处于一种附属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地位,更有人认为它是小说情节中的败笔。有的论者也由此出发,批评它是情节剧小说模式的必然结果,它使小说的真实性大打折扣。而实际上,它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枢纽,是小说艺术结构完整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疯女人形象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简的形象更为丰富和完善,并与简的形象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虽然人们往往将疯女人作为
-
前女性主义观点对定式思维的挑战
-
作者:
莽昱
来源:
中央美术学院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在当今西方艺术史研究中,17世纪意大利女艺术家阿特米西亚·真蒂莱斯琦(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1652)堪称为一位焦点人物。本文将把这位在西方“传统艺术史”和西方女性
-
唐五代女性诗歌研究
-
作者:
郭海文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权主义文论
唐五代
诗歌史
女性
-
描述:
女性文学研究,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的显学。而对古代女性文学投入精力与关注的人不是很多,对唐五代女性诗歌进行研究的人就少之甚少了。 (一) 我的博士论文选择这个题目来做是基于以下目的: 1
-
女性形象的民族文化表达——读张泽忠先生的小说集《蜂巢界》
-
作者:
刘长荣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征
女性形象
审美理想
-
描述:
张泽忠在《蜂巢界》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侗族女性形象 ,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相比 ,这些女性形象更适合作为侗族文化的象征 ,同时这些女性形象也是作家审美理想的形象呈现
-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西尔维亚·普拉斯与萧红比较研究:从女性主义视角
-
作者:
乔晓芳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西尔维亚·普拉斯
萧红
文本分析
女性文学
-
描述:
西尔维亚·普拉斯(1932-1963)是美国当代文学中一位较有影响的女诗人和小说家。萧红(1911-1942)是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这两位作家进行比较研究,既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关照作品。论文主要选取了三个主题,在文本分析
-
张爱玲《传奇》中女性意识的张扬与幻灭
-
作者:
廖健春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觉醒
幻灭
抗争
-
描述:
张爱玲在《传奇》中塑造了众多各具个性、命运悲凉的女性形象 ,挖掘出她们蕴藏的觉醒、抗争意识 ,揭示了她们女性意识幻灭的缘由 ,即“洋场社会”的浸渍、“夫权体制”的淫威、金钱“枷锁”的束缚
-
海峡两岸当代女性诗歌比较
-
作者:
凌孟华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海峡两岸
女性诗歌
-
描述:
如果说台湾女性诗歌在兴起的时间上充当着一种先飞之鸟般的角色 ,那么大陆女性诗歌则以其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具有鲜明的后起之秀特质。二者既存在着“时间差” ,又在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地域环境
-
云南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奉土化尝试
-
作者:
杨国才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医学
社会科学
女性学
高校
性别视角
本土化
学科建设
云南
-
描述:
文章根据云南的实际,阐述了云南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历程,指出女性学教学的理念及实行社会科学与医学结合、校际结合、师生和生生互动的尝试。
-
云南高校女性学学科建设的本土化尝试
-
作者:
杨国才
来源:
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性别
医学
社会科学
女性学
高校
性别视角
本土化
学科建设
云南
-
描述:
文章根据云南的实际,阐述了云南女性学学科建设的历程,指出女性学教学的理念及实行社会科学与医学结合、校际结合、师生和生生互动的尝试.
-
20世纪“十七年”时期女性文学的尴尬处境
-
作者:
王传满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女性意识
政治夹缝
女性文学
-
描述: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正视它所内蕴的女性主体意识明显缺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