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幻灭】搜索到相关结果 17 条
-
冲破男权樊篱的中美“娜拉”——《伤逝》与《觉醒》中女性形象之比较
-
作者:
高卫红
来源: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
觉醒
幻灭
女性解放
-
描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觉醒》和中国著名作家鲁迅的《伤逝》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女性寻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冲破男权社会的束缚,从觉醒到幻灭的悲剧命运的比较与剖析,展示了中美两国妇女解放运动发展状况的异同。
-
梦醒时分:解读曼斯菲尔德《布里尔小姐》的幻灭主题
-
作者:
章君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
幻灭
布里尔小姐
-
描述:
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通过素雅的语言,描写女性细腻的情感变化,塑造了怀有美好憧憬而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幻想破灭的女性形象。本文试解读《布里尔小姐》的幻灭主题以充分体验作者的短篇创作技巧。
-
梦醒时分
-
作者:
章君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
幻灭
布里尔小姐
-
描述:
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通过素雅的语言,描写女性细腻的情感变化,塑造了怀有美好憧憬而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幻想破灭的女性形象。本文试解读《布里尔小姐》的幻灭主题以充分体验作者的短篇创作技巧。
-
叹息的感伤:浅谈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
作者:
刘辉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女性
爱情观
幻灭
张洁
-
描述:
张洁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位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作品著称的女性。她把创作的焦点放在中国当代女性的生存环境上,努力探寻当代妇女不幸的多种原因。她在描写女性的悲剧命运时注入了浓烈的情感。她的小说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她写出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爱情、婚姻和事业,写出了女性在这一过程中的觉醒、挣扎和抗争,为女性的自我解放寻找前进的道路。本文以《爱,是不能忘记的》为代表,试图探寻出作者爱情观的变化轨迹,进而从她最具代表的婚恋作品的分析中去理解张洁特殊的心灵历程。
-
浅论曼斯费尔德小说《幸福》中女性幸福感的幻灭
-
作者:
杨春红
郑友奇
来源: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幻灭
曼斯费尔德
幸福
女性
-
描述:
曼斯费尔德在其短篇小说中创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对女性形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描写了现实生活中她们美好梦想的破灭,即女性在小说中所经历的幻灭感。通过对女主人公美好的期待与残酷的现实发生冲突,最终导致愿望的破灭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思考和无奈,同时也流露了对她们的同情和愤慨。
-
张爱玲《传奇》中女性意识的张扬与幻灭
-
作者:
廖健春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觉醒
幻灭
抗争
-
描述:
张爱玲在《传奇》中塑造了众多各具个性、命运悲凉的女性形象 ,挖掘出她们蕴藏的觉醒、抗争意识 ,揭示了她们女性意识幻灭的缘由 ,即“洋场社会”的浸渍、“夫权体制”的淫威、金钱“枷锁”的束缚
-
论笛安《西决》中的情感表现
-
作者:
朱婉莹
来源:
新一代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生
幻灭
家庭
-
描述:
新世纪的文坛写作日益多元,历史小说,悬疑小说,爱情小说,讲座书等等领域都有独领风骚的代表作,在女性文学这方面,尤其是80后的女作家群中,笛安的写作特色很独树一帜,没有过分华丽的修辞,没有煽情的对白,只有冷艳与利落,没有什么小家子气的旁白,却有着看惯大起大落的淡定。作为她的第一部代表作,《西决》有着不可抹去的研究价值。
-
爱情乌托邦的神圣祈求与悲剧性幻灭
-
作者:
刘辉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爱情观
幻灭
张洁
-
描述:
张洁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位具有很强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生活著称的作家。她把创作的焦点放在中国当代女性的生存环境上,努力探寻当代妇女不幸的多种原因。她在描写女性的悲剧命运时注入了浓烈的情感。她的小说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尤其是知识女性形象。在女性形象塑造上,她以细腻独到的心理描写去探测作品中的女性心理,并用凝聚深情之笔表达她们的爱与恨。在很多作品之间都存在着一种心灵相通的意蕴。 张洁通过一幕幕人生悲剧的演绎和一个个悲剧形象的塑造,痛心疾首地揭露了我们社会和心灵中还存在着的“阴暗面”。悲剧的原因有社
-
浅析影片《诺丁山》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程琳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神
精神寄托
欲望对象
幻灭
《诺丁山》
-
描述:
本文以1999年风靡一时的英国电影《诺丁山》为研究对象,以影片中的安娜女性形象为中心,首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影片建构了怎样的女性形象;然后分析影片再现安娜女神形象的方式以及这种方式背后的理想性和父权下的欲望性以及现实的幻想性。笔者认为这部影片虽然结合一些现代理想的文化因素,突破了世俗的禁锢,取得了圆满的结局,但仍是传统文化机制下的产物,难以逾越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且没有突破思想相对的保守性。
-
论丁玲小说中的“莎菲型”女性形象
-
作者:
张盛春
来源: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孤独
反叛
丁玲
莎菲型
幻灭
-
描述:
丁玲在早期创作中塑造了梦珂、莎菲、阿毛、伊萨等一系列女性形象,构成了以莎菲为核心的“莎菲型”女性形象。“莎菲型”女性形象塑造的主要原因是女性解放思潮下的时代环境、作家思想状况的影响而形成,“莎菲型”女性在性格命运与情感体验方面体现出反叛、孤独、幻灭等相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