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叹息中走过的日本女性文学:以《女系家族》为例
作者: 李杰   安徽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当代日本女性文学盛况空前,已走过在叹息中挣扎求生存的路程。不但是早已成名的女作家依旧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在人物塑造上不断有时代性及创新性的力作,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新近又涌现出一批具有新思想和新颖表现手法的年轻女作家,对当今文坛的影响日益巨大,她们在文坛上的不俗表现,令人刮目相看
东北女性文学的地域文化情结
作者: 胡柏一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地域文化   东北文学   女性文学  
描述: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东北女性文学以东北文化为依托,以独特的审美视角观照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女性及其生活,书写她们的爱恨情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书写,表达了东北女性作家对生养她们的土地和哺育她们的文化的拳拳之心和眷恋之情,为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增添了色彩,让世人了解了东北、东北人和东北文化,使东北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进而也为东北文学和东北文化立足于中华文化之林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作为人文教育的女性学
作者: 张蕴艳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大学   高等院校   人文教育   加利福尼亚   女性学   研究课程   妇女研究   州立大学  
描述: 多个妇女研究系所,开设2000多门相关课程。至1980年,350多个研究所,2万多门课,遍布美国的高等院校。[1]如今,美国大学中有700多个妇女研究系或所,妇女研究已经成为美国大学中选修人数
当代二十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批判
作者: 王侃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作家   文学书写   中国女性文学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   西方女性主义   女性文学研究   政治文本   二十世纪   性别文本  
描述: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特别是“文革后”的文学视野里,女性文学无疑已是一种触目皆在的“物质”景观。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女性的“缺席”与“缄默”已成历史陈迹。女性作家的群体涌现以及性别意识在文学文本中的贯彻和张扬,构成了对男性文学以及以男性为主体的文学传统的现实而强大的消解之势。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文学)理论的译介,以及中国知识女性在国家/社会权力结构中主体位置(subiect position)的不断调整,使对中国二十世纪的女性文学研究第一次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定位。这种“定位”的划时代意
关于死亡的女性书写——《生死场》与《生死十日谈》比较研究
作者: 王艳丽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孙惠芬   《生死场》   死亡   萧红   《生死十日谈》  
描述: 萧红的《生死场》与孙惠芬的《生死十日谈》是相隔近百年东北女作家表现东北乡村生死主题的两部小说。两部小说的异同展现出东北农村近百年所经历的社会历史变革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境遇和精神世界的变化;而在文本中体现出的女作家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对人类的悲悯情怀却是不变的。这两部小说展现的历史画卷和作家的情怀也纠正了人们对女性文学的刻板认识。
20世纪80年代女性批评主体的文学实践
作者: 乔以钢   景欣悦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批评实践   20世纪80年代   女性批评主体   文学研究   性别意识  
描述: 20世纪80年代,以女性为批评主体的文学实践空前活跃。其中有关女作家创作的评论和研究关注女性的文学文化境遇,彰显女性的文学贡献,注重对女性创作的艺术分析,体现出历史意识和反思精神。这一实践反映出当代女学人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性别主体意识逐步走向自觉,一定程度上调整和改变着传统的批评格局;与此同时,80年代的实践在理论资源、批评观念和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并存、新旧杂糅的特点。文章立足于史料,考察80年代女学人在女作家创作批评和研究方面做出的努力,肯定其价值。
顾太清“冒名报档子”原因探析
作者: 张淑蓉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侧室   “罪人之后”   顾太清   “冒名报档子”   尊卑为婚  
描述: 顾太清是清代文坛上一朵耀眼的奇葩,满族文界的佼佼者,也是中国女性文学史上难得一见的文学艺术全才。太清本是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大学士鄂尔泰侄曾孙女,乾隆曾孙贝勒奕绘侧室。但却以"顾春"、"顾太清"之名、字行世,清宗人府档案也称她是"顾文星之女"。近现代学界曾围绕着太清"冒名报档子"原因展开讨论,其相关结论主要有两点:一是太清祖父鄂昌因胡中藻逆诗案获罪赐帛,"罪状"传谕八旗,"罪人之后"的身份与荣王府声誉有违;二是西林觉罗氏的望族血统与王公贵族的纳妾制度不符。二者都因缺乏史证而难以采信。查诸史籍,太清"
百年沧桑:1830—1930年的美国黑人女性写作
作者: 张晓敏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文学   黑人女作家   赫斯顿   自叙体小说   文学创作   黑人女性   女性写作   长篇小说   美国黑人   女性文学  
描述: 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承接了以往黑人文学对种族歧视批判的同时,又从黑人女性的独特视角挖掘潜藏在黑人社会内部的性别歧视,是对整个黑人文学的完善,最大限度地追求着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平等。1.19世纪上半叶的自叙体书写奴隶自叙体文学如实记载了饱受苦难的黑奴经历,是美国黑人女性从事文学创作的最初尝试。《我们的尼格,或一位自由黑奴的生活经历》(1859)是哈丽特.E.威尔逊的自叙体小说,用第三人称叙述了一位名叫弗拉多的女奴的苦难经历,首次触及当时美国文学中的敏感问题:美国白人与黑人的通婚。另一位享有盛名的女作家是哈丽特.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萧红小说创作之管窥
作者: 李伟娟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   女性作家   创作手法   英语短篇小说   小说创作   艺术表现   中国现代文学史   萧红   世纪初  
描述: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与萧红是20世纪初中外文坛上两位杰出的女性小说家。前者被誉为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现代英语小说的先驱,在世界近代文学史上享有"短篇小说大师"①的称号。后者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誉为"艺术表现上最具现代化的作家"。虽然二者处于不同的时空,她们的艺术人生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家庭、社会的"叛逆者";作为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几乎都指向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她们都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童年
1990年代的女性个人化写作
作者: 王挺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文学   文学景观   题材范围   女性写作   文学的本质   个人化写作   女性文学   精神产品  
描述: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文学景观中,女性写作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杨匡汉在《多种途径和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将女性文学的潮流列为1990年代文学的十大景观之一。在他看来,1990年代女性写作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在于突破了狭隘的题材范围,在许多不同领域里都有所建树。①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写作范围的广度并不能决定文学的本质价值,精神高度更为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讲,1990年代女性写作尽管填补了题材的某种空白,但并未真正达到女性主义对女性观照的高度。因此,当文学批评者一再以女性主义理论与术语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