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高尔基笔下的底层女性形象
-
作者:
马晓华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家
代言人
底层女性
奴性意识
世界文学
性格特征
历史画卷
资产阶级女性
女性形象
高尔基
-
描述:
在高尔基的创作中,底层女性形象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以底层代言人的正直、敏感的热忱,描绘出一幅俄国底层妇女的社会历史画卷和心灵历史画卷,丰富和发展了世界文学中的妇女形象,谱写了一曲妇女群像的
-
论当前中国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自杀
-
作者:
孙立峰
来源:
学习与探索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价值
中国电影
女主人公
自然死亡
心理状态
社会学意义
影片
自杀者
意识
女性形象
-
描述:
当前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尤其是农村女性形象,往往是以息事宁人、与人为善、规矩信实,以德报怨、甘居人下、煦煦无愠色一类表现给人直感的。她们这种与人世无争,绝少分甘的“超度”状态,通常会令人产生一种偏颇和诧异,认为这些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只是一群忍气吞声、惩忿窒欲、逆来顺受、唾面自干、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人面塑像。其实不然!这是对当前中国电影女性形象人生价值方面的最大错觉和误解。在对待人生
-
“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模式”专题讨论
-
作者:
佳水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国文学研究
模式化
新时期
中国文学
性模式
现当代文学
中国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形象
五四以来
-
描述:
今年3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室倡导召开的“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模式”讨论会上,在京的十六位中外评论家、作家及女性文学研究者共同探讨了中国文学,特别是五四以来现当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模式化问题。朱虹在发言中提出了“夏娃模式”的普遍现象,她认为这一现象的存在正反映了男性深层心理中对女性的惧怕。李小江指出,中国女性文学的模式有一个寻找自我的母题。新时期女性文学中这个母题也表现出一次模式化的过程,即从自我意识觉醒、寻找理想男人到否定男人回到自我的过程。孟悦在发言中将视点投射到中国女性文学自五四到新
-
依附与寻找——对男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思考
-
作者:
沉风
来源:
晋阳学刊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尊
男性作家
中国传统文化
天性
新时期文学
人到中年
读者
女性形象
依附
潜意识
-
描述:
纵观新时期文学,女性形象可谓倩影翩翩,但笼统地看,大体不外几类. 第一类,是作为大写的“人”出现的,比如《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自尊、自立、自强不息;《红高梁》中的“我奶奶”,生命虽短暂,却活得洒脱,有光
-
对曹禺民主革命时期剧作中的女性形象的思考
-
作者:
张崇文
来源: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生命
鸣凤
雷雨
曹禺剧作
北京人
中国现代文学史
女性命运
解放道路
女性形象
陈白露
-
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艺术大师曹禺,从他创作第一部剧作《雷雨》起,直到1942年改编《家》止,整整十年内所写的六部代表性作品,无一不表现了他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同情和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雷雨》中的蘩漪、侍萍、四凤,《日出》里的陈白露、翠喜、小东西,《原野》里的花金子,《蜕变》里的丁大夫,《北京人》里的愫方、瑞贞,《家》里的璃珏、鸣凤、梅芬,这些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心血。曹禺把他全部的感情、炽烈的爱和艺术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她们。
-
关于曹禺作品女性形象的断想
-
作者:
超冰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者
雷雨
作家
曹禺剧作
繁漪
周朴园
激情
情绪
作品
女性形象
-
描述:
一作者自己说在写作《雷雨》时,“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又原始的情绪”,确实,作者在剧本中,尤其是在繁漪这个人物身上,是表现了一种情绪,这是“五四”激荡起来的情绪,作者强烈感受到旧家庭的窒息空气,
-
妇女解放的三部曲 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与“五四”时期文学女性形象比较
-
作者:
李兴民
来源:
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妇女解放
三部曲
形象比较
时代气息
思想启迪
中国新文学
托尔斯泰
中国现代文学
个性解放
女性形象
-
描述:
如果说外国文学对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起了催生和促进的作用,那么俄罗斯文学和中国新文学的历史联系始终呈现出清晰的脉络。中国新文学异常分明地受到俄罗斯文学的强烈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许多作家,受到它的思想启迪和艺术滋养。而俄罗斯文学的大师们创造出的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女性形象,又多在我国现代文学的女性形象中折射出同样
-
善恶殊途,美丑判然:《金瓶梅》与《红楼梦》中女性形象之比较
-
作者:
冯子礼
来源:
青海社会科学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群象
《金瓶梅》
《红楼梦》
晴雯
判然
市井
西门庆
美丑
女性形象
黛玉
-
描述:
以一个男主角为视点,表现纷纭众多的女性形象,不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小说的老套,一个个栩栩如生,妍媸互见,洋洋蔚为大观,以再现复杂的世相,寄托作者的情趣和情思,这是《金瓶梅》和《红楼梦》的共同特点,也是它为其它小说所难以望尘之处。但如果从思想高度和审美品格上对二书所刻画的女性群象试加比较,你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是那样的不同和出人意外地复杂:一方面她们善恶殊途,美丑判然;同时她们间又异中有同,殊途同归,无论从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角度看,这都是一个很有意味的课题。
-
文化视野里的明清小说女性形象
-
作者:
何仲生
来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清小说
中国传统文化
自我意识
传统观念
文化视野
传统价值观念
女性自我
父系
女性形象
林黛玉
-
描述:
文化有其延续性、持久性和渗透性,对于时空的推移转换兼具顺应和抗衡两种向度的内驱力。在社会形态的变革过程中,文化或滞后或超前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而对于极为封闭僵固的“内稳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演进更是难以造成决定性的影
-
温庭筠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审美意义
-
作者:
刘尊明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舞衣曲
审美意义
身世之感
爱情观
认识价值
形象美
花间词派
乐府诗
采莲女
道德败坏
-
描述:
本文就温庭筠历来最招人非议的“狂游狎邪”和“侧艳”诗词进行了重新评价,认为温之“狂游狎邪”并非道德败坏,出现在他笔下的女性不仅具有“侧艳”的外部形象,而且有着“伤心”的情怀和高洁的品质,同时还融入了作者的妇女观、爱情观、审美观和身世之感,因此颇具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