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来源:文学教育(上半月)】搜索到相关结果 50 条
-
旦本元杂剧婢女燕燕形象分析
-
作者:
冯晓玲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杂剧作家
元杂剧
杂剧创作
婢女
旦本
形象分析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
描述:
戏曲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打动观众,元杂剧的较多作品在这方面的创作都是成功的。而女性形象的塑造,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较以往各代丰富。研究元杂剧,其女性形象永远是一个无法
-
浅论张爱玲电影剧作中的女性意识
-
作者:
拜玉兰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女性意识
电影剧作
-
描述:
张爱玲电影剧作仍以婚姻家庭为主要内容,其女性形象与小说中的相比,更多一些正面的与温情的底色,符合普通观众的审美期待;剧作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大多为女性,不论其结局是悲还是喜,作者都在她们身上投注了鲜明而丰富的女性意识,这在当时的文坛也是难能可贵的。
-
《祝福》中祥林嫂的抗争精神
-
作者:
胡才众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夫权
祥林嫂
抗争精神
鲁迅
女工
鲁四老爷
幸福生活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
描述:
祥林嫂是鲁迅笔下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历来论者以为祥林嫂是一个思想上麻木不仁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和阿Q性格相似的人物,是一个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形象。可我以为,其实祥林嫂一直在积极争取自己的
-
农业合作化小说女性文化透视
-
作者:
朱自强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文化
道德
农业合作化
女性
-
描述:
上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催生出一批合作化小说,在转换角度后可看到内中女性形象展现出丰富的政治道德文化,由此更好地解读其中她们的文化内涵,以期发现相应价值。
-
《茶花女》中玛格丽特悲剧形象浅探
-
作者:
张琼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形象
《茶花女》
玛格丽特
悲剧成因
浪漫主义
悲剧人生
19世纪
女性形象
-
描述: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中玛格丽特这个美丽的女性形象,她的故事感人至深,其悲剧人生催人泪下,历代以来,人们总是从客观环境方面去寻找她的悲剧成因,本文试图从另一个方向找到导致她悲剧的根本原因,她自身的人生
-
石钟山推出新作《天下姐妹》
-
作者:
舒坦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石钟山
三姐妹
创作主题
父母
女性命运
题材
故事
突破
女性形象
推出
-
描述:
继《天下兄弟》、《天下父母》后,著名作家石钟山近日推出了天下系列的第三部《天下姐妹》。此次,石钟山在军旅题材中有了新的突破,一是他首度以女性形象、女性命运作为创作主题;
-
玛蒂尔德的现代解读
-
作者:
王倩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玛蒂尔德
生活
传统论
追求美
小资产阶级
解读
人性化
资本主义社会
幸福
女性形象
-
描述:
《项链》已发表一百多年了,但还不时引发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人们的层出不穷的话题。人们一谈到《项链》眼前立刻就会浮现出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一女性形象,可见这一形象的不朽内蕴。中
-
《无名的裘德》中淑的性格缺失及其悲剧
-
作者:
黄惠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环境
缺失
性格
女性主义批评
婚姻
社会习俗
新女性
女性形象
哈代小说
裘德
-
描述:
淑·布来德赫作为哈代《无名的裘德》中四名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位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新女性"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当时英国社会中所出现的爱情、婚姻与宗教问题的思考。在小说中,她被描述成一名社会习俗的叛逆者,并且具有一种精神上的不稳定性。其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远远大于哈代小说中的其他女性形象,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甚至认
-
《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悲苦
-
作者:
潘萍香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封建礼教
生活
祥林嫂
人生悲苦
中国封建社会
女子
鲁迅
劳动妇女
封建思想
女性形象
-
描述: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被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残害的女性形象。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但她的身上却集中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劳动妇女身上勤劳善良、安分守己、坚韧顽强的美德。她出身穷苦,对生活的要求也很低,
-
《金锁记》悲剧形象与悲剧根源探析
-
作者:
闫薇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剧形象
雄性
张爱玲
男性形象
金锁记
人性需求
衰落
女性形象
人物形象
小说
-
描述: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受关注也是最成功的一篇小说。在这个蕴涵丰富的文本世界里,作者以同情的眼光注视着笔下的人物,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把人性的渐失揭露得淋漓尽致,并以冷峻平淡的语言,塑造了雄性衰落的男性形象和难逃命运枷锁的女性形象。本文在分析《金锁记》这两组性别不同但同属悲剧的人物形象基础上,试图探寻产生悲剧的内在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