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屠格涅夫与沈从文创作比较研究
作者: 石志高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人道主义   女性形象   诗意的现实主义  
描述: 屠格涅夫和沈从文是世界文学史上两颗耀眼的文学巨星,他们通过不同的文学道路登上了世界文学的高峰。令人惊讶的是,他们的创作在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诗意的现实主义风格、清新奇丽的文体、理想化的女性形象以及浓厚感伤的悲剧色彩等方面,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因而他们的创作具有明确的可比点。同时,沈从文毫不掩饰地声称,自己爱读《猎人笔记》,在创作上受到屠格涅夫的影响。采用诗性散文的笔调来写小说是沈从文从屠格涅夫那里得来的重要启发。两位作家的创作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成为公认的诗性小说。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论述屠格涅夫与沈从文在
“三言”与“二拍”比较研究
作者: 陈兴锦   来源: 陕西理工学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三言”   商人形象   小说观   “二拍”   女性形象  
描述: 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濛初创作的“二拍”当推中国白话短篇小说之翘楚。“三言”与“二拍”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有共同之处,艺术水平亦难分伯仲,故在文学史上一般都将两书并称,后世也多把二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建国以来不少学者对它们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研究。研究论文广泛涉及作者生平、思想、作品评价、人物分析等。但对二者的研究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通过对“三言”与“二拍”体现的小说观及其差异和原因,商贾小说中的商人形象及其差异和原因,婚恋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差异和原因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在整体上对二者进
旧梦与新岸间的徘徊:浅析王安忆成长小说
作者: 郑青伟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成长   成长小说   王安忆   徘徊  
描述: 成长小说最早出现于西方,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使得成长小说在中国的叙述比西方国家较晚,新时期以来的一些小说对“成长主题”的开掘,才开始了与成长的深度对话。王安忆就是在新时期崭露头角的作家,纵观她的主要创作,我们可以提炼出主题之一:成长(不仅指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也指某一阶段的成长)。王安忆描述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人物,表达着她对个体生命成长多重而立体的思考;在成长中对女性成长及命运给予关注,显示出她与其他作家不同的特色。论文除去引言和结语,共分三大部分展开论述。引言:首先对研究对象——王安忆成长小说进行简洁、客
论叶广芩小说创作中的双重民族认同
作者: 袁素敏   来源: 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视角   叶广芩   双重民族认同   民族文化  
描述: 作为我国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的少数民族女作家,叶广芩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她的小说文本表现出对满族和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认同。本论文试从“双重的民族认同”的角度探讨叶广芩的小说创作,总结其双重民族认同的渊源、表现以及价值意义,并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的民族认同提出思考。除“前言”和“结语”外,论文共分四章。其中,第一章,阐释问题的缘起,梳理相关文献,界定重要理论术语,交代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归纳研究的方法与意义。第二章,探讨民族身份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联,总结少数民族作家对叙述身份的选择,探讨叶
试论曾树生形象的悲剧性
作者: 穆妮热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曾树生   巴金   悲剧性   《寒夜》  
描述: 《寒夜》作为巴金家庭题材小说中最为成熟的作品,近些年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从社会、文化、伦理、人性等诸多方面对汪文宣、汪母、曾树生三位主人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进一步确立了《寒夜》在巴金创作中的地位。曾树生是巴金在长篇小说《寒夜》中成功塑造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丰满而复杂,每位读者都可以有各自不同的解读。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曾树生形象的悲剧性为切入点,从社会背景、婆媳关系以及曾树生自身性格的缺陷三个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一悲剧形象产生的深层原因。
穿行在历史潮流中的乡土写作:周大新小说与20世纪20、30年代乡土小说比较研究
作者: 刘从中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性   周大新   乡土文学   社会转型  
描述: 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疑经历了又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农村的变化无疑是最为深刻、激荡和剧烈的。这一急剧的社会变革激发了周大新乡土小说创作的激情,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往对周大新小说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作品的乡村意识、民俗叙事特征、地域特色、创作理念以及女性形象的分析和探索等层面。本文力图对这一固有的研究框架有所突破,通过回顾20世纪20、3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考察周大新与其内在的关联,从文学背景和社会变革等方面,将周大新小说创作与20世纪20、30年代的乡土文学创作进行
西方影响与张抗抗的小说创作
作者: 陈娟莉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影响研究   西方文学   张抗抗小说  
描述: 20世纪70年代末,张抗抗这颗文学界的新星便开始在刚刚解冻的文学界引人瞩目。张抗抗从事文学创作30余年来,共出版各类专集40余种,创作文字400余万字,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学奖”、“女性文学创作奖”等多项重要文学奖项,其中有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引起不少国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拥有一定的国际声誉。张抗抗在创作上的成功与她对西方文学优秀成果的吸收是分不开的。这在她的散文和自述传中都有相关的论述,但这一切并未引起学界的关注。迄今为止,论及西方文学与张抗抗小说创作之间的关系的文
戏曲家陈与郊研究
作者: 王丽丽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名家杂剧》   语言风格   《詅痴符》   陈与郊   佛道文化   戏曲创作   传奇结构  
描述: 陈与郊的生活的环境有:一、家学——《春秋》学的熏陶渐染;二、佛道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域环境。前者不仅使他对《春秋》颇有研究,而且《春秋》的“借事明义”的宗旨也渗透在他的戏曲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贞烈”女子形象。而后者,使他对佛道文化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加之,明季,儒、释、道三教合流趋势日趋盛行,士大夫阶层与僧、道相交便是常见的现象。陈与郊不仅结识了众多的方外人士,而且其散曲和戏曲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佛道典故术语,故其作品带有一层佛道色彩。 所谓“志同道合”,陈与郊曾一度醉心与戏曲之中,故其周围也不乏戏曲知音,其中
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经典改写小说
作者: 陈君贤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珀涅罗珀记》   颠覆   “葛特鲁的反驳”   “蓝胡子的蛋”   重写  
描述: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享誉世界的小说家﹑诗人和散文家。作为多项国内和国际文学奖项的获得者,她的艺术才华和明晰风格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极高赞誉。她的大多数作品被译成了多国语言并成为了畅销书,她的许多作品也成为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经典在各国文学和文化中所体现的重大意义和代表性是深远和无法磨灭的。近年来,经典的解构和建构已经成为文学界的一大热点,原因在于大批知名作家从各种不多的角度加入到重写经典的行列中。他们使用经典强大的影响力和文化底蕴,用颠覆的手段建构自己全新的文本,在全新的语境下传达全新的信息
《型世言》人物解读
作者: 刘巍巍   来源: 长春师范学院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礼教   传统   伦理文化   《型世言》  
描述: 《型世言》是明末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1987年由陈庆浩教授发现于韩国汉城大学的奎章阁中,三百年后的重新问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同时代的“三言”、“二拍”相比,《型世言》在题材风格、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明显不同。特别是其在思想倾向上明显落后,作者陆人龙为了“树型于世”,宣扬“真善美”,抨击“伪恶丑”的创作企图十分明确,但惩恶扬善的用意过于直露,以至于有些篇章中故事的思想大于形象,从而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为后人诟病。如其女性形象和忠臣孝子的塑造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生活差距太远,并在小说中大发议
< 1 2 3 ... 259 260 261 ... 264 265 26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