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莫泊桑的《珠宝》与《项链》人物对比解读
作者: 康宏东   来源: 学语文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玛蒂尔德   家庭生活   珠宝   现实生活   情节比较   人物对比   莫泊桑   首饰   女性形象   短篇小说  
描述: 莫泊桑的《项链》大家都比较熟悉,不熟悉的倒是他的另一篇也与首饰有关的短篇小说《珠宝》(另有译作《首饰》),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拟从对比角度谈谈两个女性形象及玛蒂尔德的"美丽动人"。《珠宝》的情节比较简单。内政部职员朗丹先生有一个性情娴静温柔的太太,家庭生活非常幸
身体的当代消费景观
作者: 何林军   来源: 理论与创作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话   享乐主义   欲望   肉体   健康   消费文化   身体消费   波德里亚   女性形象   景观  
描述: 身体,现在成了消费的主体,我们主要以身体的方式实施消费;同时,身体是消费的最大对象,也是"我们消费的最佳对象"①,所以,很多商业设计只针对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这样一来,在我们这个时代,身体成为了"我们赖以栖居的大社会和小社会所共有的美好工具。"②笔者在观看印度电影《永不说再见》时,记下了印度人擅长的歌舞场面中的一段歌词:"来摇滚吧,我的爱人/来和我一起摇摆/这些柔软的身躯/这些摇摆的
李宇春的故事才开始
作者: 玲玲   来源: 流行歌曲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职业女性   裤装   中性   导演   玉米   故事   制作人   女性地位   女性形象   男性  
描述: 有些人和事,是需要隔着一点时间去打量的。李宇春成为明星5年后,没有像许多人预料的那样成为泡沫巨星,而是和天娱高调续约,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升任"李总",并且刚刚在2010中歌榜上获得"最受欢迎女歌手"等三项大奖。显然,她的故事才刚刚开始。5年时间让许多疑问水落石出,是时候好好端详一下她,搞清楚她出现的来龙去脉了。中性形象偶像,总是来得既蹊跷又明白。上世纪20年代的超级巨星玛琳·黛德丽的出现就绝非偶然:她出现
评《火山恋人》中的凯瑟琳和埃玛
作者: 陈晓峰   仇俐萍   来源: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   美德   自我追求   女性形象  
描述: 《火山恋人》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它以18世纪后半叶的那不勒斯为背景,描写了英国驻那不勒斯大使、大使夫人和英国海军上将的感情纠葛。苏珊.桑塔格在小说中塑造了凯瑟琳和埃玛两位女性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大使的妻子,但是有着天壤之别。本文对凯瑟琳和埃玛分别作了评述,并进行了比较,并从社会背景的角度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
婚恋节目语境中的两性形象:以综艺节目《非诚勿扰》为例
作者: 孙华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恋节目   男性形象   媒介形象   女性形象  
描述: 《非诚勿扰》等婚恋节目中,两性嘉宾所认同的异性形象折射出了这样一种现象:传媒作用下的两性角色建构依然是传统媒介文化和传统媒介传播下的一种过去式怀旧。构建新型的媒介性别形象,充分全面的展示各自的形象,可以通过从两方面入手来改变传统传媒作用下的两性角色导向,即提升女性媒介素养和挖掘男性多元化角色。
仁爱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性别角色的研究
作者: 朱长青   来源: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仁爱版英语》教材   性别刻板   女性形象  
描述: 教材中的性别偏见一直为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本文以中外教育专家合作编写的《仁爱版英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对教材中两性出现的频次,男女公众人物的不同数量,性别角色,和带有性别色彩的内容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教材中仍然存在性别不平等与性别刻板现象,并对政府部门、编写者和教师提出一些建议。
《北京人》中愫方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 陈宇   来源: 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生   觉醒   女性形象  
描述: 愫方出生于江南名士之家,是大家闺秀,她的身上有着所有大家闺秀的应有的优点,而且愫方性格上有着最理想化的一点,就是极具忍耐力,在曾家的那些日子,愫方为了爱,甘心情愿的付出爱,为了但是她为爱人付出的一切,都被现实无情的打破了,愫方在绝望之后,选择了创造新生活,接受新生活,这与曹禺其他两部作品中的女主角有着很大的不同,蘩漪和陈白露在最后都选择了鱼死网破,所以结局都非常悲惨,但是愫方最后的结局却是令人欢喜的。
审丑视域下网络红人成名的原因探析:以“凤姐”现象为例
作者: 易丽平   周宇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凤姐   视域   性网络   原因探析   网络媒体   审丑   女性形象   关注度   传统媒体   现象  
描述: "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我现在都是看社会人文类的书,例如《知音》、《故事会》;往前推三百年,往后推三百年,总共六百年没有人超过我;我征男友的条件必须为清华北大硕士、身高1米76到1米83
从日剧《月之恋人》解读中国人形象
作者: 赵建萍   来源: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月之恋人》   他者   自我   中国人形象  
描述: 运用形象学相关理论对日剧《月之恋人》中的中国人形象进行了解读,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了作为"他者"的中国人形象:中国社会中的民众群体形象、中国女性形象、在日中国人的形象;同时对注视者日本的"自我"形象也进行了阐释。认为该剧较为客观理性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辩证地处理了"他者"与"自我"的关系。
对土地的坚守与背叛:简析《九月寓言》中赶鹦与肥的形象
作者: 程海岩   来源: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背叛   坚守   土地   文明  
描述: 《九月寓言》是当代作家张炜继《古船》之后又一部长篇力作,被评论者一致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坛上的惊喜,作品延续了作家一贯的民间立场和理想主义追求,讲述了一个人类与土地的故事,显示出张炜独特的道德坚守和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通过作品中的两位女性形象——赶鹦和肥的不同人生选择剖析人类的生存之路,以此回应作家一再强调的作品母体——土地。
< 1 2 3 ... 245 246 247 ... 264 265 26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