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安娜悲剧根源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作者: 张文静   来源: 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   悲剧  
描述: 安娜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的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悲剧女性形象。现在学术界多数批评家都倾向于从道德批评的立场去解读安娜,本文笔者将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探讨造成安娜悲剧的根源。笔者认为安娜最终走向毁灭是她不得不面对伦理和爱情的艰难抉择,这是导致她悲剧的引擎和根源。
矛盾的价值观:丽莉·巴特的选择
作者: 邓林   来源: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伊迪丝·华顿   男性形象   矛盾的价值观   象征含义  
描述: 在《欢乐之家》这一作品中,伊迪丝.华顿将丽莉.巴特这一生活在金钱和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笔者试从小说中主要的四个男性形象出发,探讨他们背后丰富的象征含义,借以反映丽莉.巴特的选择实则是主人公自身矛盾的价值观的映射,并尝试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探讨这种矛盾价值观形成的原因。
唯美世界中的景象美和形象美:简论川端康成《雪国》的境界美
作者: 周江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象美   》景象美   《雪国   境界美  
描述: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主将。其中篇小说《雪国》充分体现了新感觉派的艺术美,突出了人物对外界事物及人物的瞬间感觉,以流转自如的诗化语言,清晰地展现了唯美世界中的景象美和形象美。雪原、山野、黄昏这些略带哀愁的自然美与美丽、纯洁、善良的女性形象美是相映成趣,营造了小说凄美而迷人的意境。
乡土小说在新世纪的"物化"表现及价值重构:以小说《白岸》为例
作者: 范亮亮   南志刚   来源: 孝感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乡土小说   新世纪   物化   白岸   价值体系重构  
描述: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乡土小说经历了一个从"启蒙"乡土到"物化"乡土的过程.在新世纪,其叙事风格随之呈现出影视化叙事倾向,其女性形象的嬗变,更是引起了新世纪文化价值体系的变迁,凸显出当下文坛的"物化"现实.基于此,在文化冲突中重建理性平衡的文化批判价值体系便有了新的内容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文人审美理想的影响
作者: 马丽亚   来源: 中华少年·教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悲剧   审美理想  
描述: 从张恨水小说中三个女性形象体现的作家审美理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揭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作家审美理想的影响,说明中国传统审美理想在中国文人中的深层次积淀。
奥兹小说中的母亲形象
作者: 李春霞   文海林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亲形象   犹太女性   爱情婚姻悲剧  
描述: 希伯来语作家奥兹,擅长通过描写家庭问题来表现自己对巴勒斯坦犹太人生存状况的关注。而对母亲自杀原因的思考,致使奥兹笔下出现了一群以母亲为原型的犹太女性形象。透过她们不幸的爱情婚姻,折射出大流散历史带给犹太民族的心理创伤。
坚守与背弃:读《叶甫盖尼·奥涅金》及《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作者: 原昱   来源: 俄语学习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坚守与背弃   塔吉娅娜·拉林娜   爱情  
描述: 普希金的叙事诗《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塔吉娅娜·拉林娜和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同为俄罗斯文学史上两个动人的女性形象,让一批又一批读者为之倾倒。她们的出身、经历与结局是那么的不同却又那么相似,在感情的抉择中,她们都有所坚守,又有所背弃。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男性人格
作者: 王大千   杜成贵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柔   超越   理想男性   蒲松龄  
描述: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女性形象,于此相对应的,作者在创作中也用了大量笔墨创作出很多理想的男性人物,这些人物虽然创作于蒲松龄的不同时期,散落在这部古典小说的五百多个篇章里,且性格各异,异彩纷呈,但都深深地烙下了作者的人生遭遇,以及清初的时代痕迹。
心灵的旅程:再读夏洛带·勃朗特《简爱》
作者: 翟淑英   来源: 阅读与写作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十年后重新拿起《简·爱》,感觉仍然是震憾,它像一个伟大灵魂的自白,带给人的是心灵的甘泉。夏洛蒂·勃朗特的语言超强表现力和思想的深刻洞察力的确让人叹为观止。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为人格为爱情而放弃所有的伟大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平凡心灵的
高情不入时人眼
作者: 纪婷   来源: 课外阅读(中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卓越的艺术成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金陵十二钗”是书中女性形象的主要代表人,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气质性格,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各自不同的遭际归宿。但是终均难逃“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命运。
< 1 2 3 ... 229 230 231 ... 264 265 26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