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性别视野下的孙犁及其小说研究
作者: 张卫华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孙犁小说   性别视野   性别意义   男权中心文化   女性关怀  
描述: 孙犁是一位艺术生命力能够跨越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时期,并在每个时期均有卓异表现的作家。他一生笔耕不辍,对文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因此相较于文坛上其他高产作家,孙犁的作品不多,但却一直迸发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反而突破历史的局限,历久弥新,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节节攀升。孙犁同时也是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中最擅长描写女性的男性作家,他塑造了一系列活泼乐观、善良淳朴、复杂可爱的底层农村女性形象,为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学术界提供了探讨性别问题的可能。“性别”既包含自然生
《海边的卡夫卡》母子关系:抑郁与自我回复
作者: 万独伊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原罪   抑郁   村上春树   女性  
描述: 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于2006年获得了捷克的“弗朗茨卡夫卡文学奖”,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奠定其国际地位的关键作品。本论文将以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少年卡夫卡与其象征性的“母亲”佐伯之间的关系为切入口,对其中所包含的对女性的罪恶化进行分析,以此探究“母子关系”在男性自我回复的精神回路中的功能。本论文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小说《海边的卡夫卡》有关的先行研究进行整理,并提出本文的论题和研究内容。第二章首先考察小说主人公少年卡夫卡的人物设置,明确小说海边的卡夫卡是一部有关潜意识的心理小说。并论证女性
妈祖崇拜的性别文化视角分析
作者: 刘明菊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权话语   妈祖崇拜   文化传统   女性因素   性别思考  
描述: 因素。从字源学的角度讲,“”字有着超越性别的意义,而女性信众在妈祖崇祀活动中也往往有着自我的秘密礼仪,但是男权
班加西事件中媒体对希拉里·克林顿的构建
作者: 靳迎迎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典型   媒体构建   希拉里·克林顿  
描述: 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在美国高层政治中已活跃了二十年,是美国政治中颇具争议性的人物。本文分析了在导致四名美国人遇难的班加西袭击事件当中,媒体对于希拉里·克林顿的构建,意在探究作为女性领导者的希拉里·克林顿是否仍受制于美国政治领域存在的性别典型的影响,媒体针对班加西袭击的系列报道中对希拉里进行了怎样的塑造,更着重哪些方面特征的构建,以及媒体对其报道有何倾向。本文以美国政治领域以及媒体报道中存在的性别典型为依托,从以下两方面解读了媒体对希拉里的构建:媒体报道中希拉里所体现的的典型女性特征,以及典型的男性特征。
“东方主义”的滥觞:希腊古典史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研究
作者: 陈佳寒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东方主义   希腊   他者   古典史家  
描述: 本文以古典时期希腊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为背景,在参照与比较荷马时期以降各类文本与艺术品的基础上,分析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与色诺芬这三位希腊古典史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前言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解释了本文的理论依据。本文对“他者”的界定与分析方法来自于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理论,主要借鉴了萨义德关于“东方主义”话语的学说,以及斯皮瓦克将女性主义视角与后殖民批评相结合的分析范式。第二部分阐述了古典时期希腊城邦的公民属性,界定了当时希腊世界中三类主要的“他者”群体,即妇女、蛮族人与奴隶。第三部分简要介绍、评价
《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形象的语用分析
作者: 张玲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京华烟云》   木兰   会话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描述: 作为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的女主人翁,姚木兰是汇聚中西方文化特色的近乎完美的女性形象代表。文如其人,一个人的说话方式及内容都是一个人品质及内心世界的反映。可以说她的形象与其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本文选取最能体现姚木兰的话语风格的谈话和书信,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其语言,进而研究姚木兰的人物形象。由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和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是语用学领域两大重要的研究成果,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析和解释人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言语表现。本论文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以语用学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分析框架进行了47个案
试论月份牌的广告表现特征及历史意义
作者: 崔绍轩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月份牌广告画   符号   身份认同  
描述: 一个突出的视觉表现特征就是女性图像常常占据整个画面的绝大部分空间,商品及相关信息经常被置于整个画面的角落,同时
安妮宝贝作品的孤独意识研究
作者: 殷昱萌   来源: 湖北民族学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消费文化   孤独意识   安妮宝贝  
描述: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文化日益成为当今中国,尤其是城市的主要文化形态。当信息的传播不存在时空的限制,当网络繁荣到捆绑住所有都市人群,当消费主义思想渗透进每个人的血液,孤独俨然成为消费文化带来的必备体验。安妮宝贝作为世纪之交最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用诗化的语言描述着城市游离者的边缘生活,讲述着一段段殊途同归的情爱故事。“禁欲时代”到“纵欲时代”的骤然转向,使得文学作品中充斥着诸多欲望的味道,“欲望写作”一度取代“身体写作”的本初涵义弥漫在文本之中。幸而,仍有安妮宝贝用女性的在场对抗男权中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存”主题和“经典重构”策略研究
作者: 张传霞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生存   主题   经典重构  
描述: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享有崇高国际声誉的加拿大女作家,创作涉及诗歌、小说、文学评论、儿童文学、电视剧本等各种文体,收获加拿大本土和国际众多文学奖项,有“加拿大文学女皇”、“加拿大文化代言人”之称。纵观阿特伍德的整个创作生涯,其作品充满了大量的希腊神话、西方童话、圣经故事、文学经典等“前文本”,论者把这一创作特色定义为“经典重构”。本论文将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结合经典论争的讨论,考察阿特伍德作品主题与“经典重构”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阿特伍德以“经典重构”的叙事策略成功地表达了“生存”的主题。上世纪六、七十年
谌容新时期小说社会症候书写
作者: 杨梅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时期   社会症候   社会效应   谌容   审美局限  
描述: 谌容是新时期文坛上以书写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现实主义作家,自1980年成名作《人到中年》问世,十余年间笔耕不辍,以女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关注人生百态,创作了一系列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社会问题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容小觑的一席之地。然而就目前学界对谌容作品的研究成果来看,除了1984年出版的《谌容研究专集》外,通行的文学史教材往往把她归到人道主义话题或者夹杂在女作家中稍作提及。对谌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期刊杂志刊载的评论性文章上,专门从社会问题角度研究谌容创作的文章并不多,且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无疑给谌容研究留
< 1 2 3 ... 220 221 222 ... 243 244 24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