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凌叔华小说创作论
作者: 董姝雯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浸润   凌叔华   女性形象   儿童形象  
描述: 凌叔华是“五四”时期女性作家的代表之一,也是兼跨“现代评论派”、“新月派”和“京派”的重要作家。她为读者留下了包括小说、散文、剧本、翻译等多种文体的作品,其中以短篇小说成就最大。《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和《古韵》四部小说集是凌叔华的代表作。本文从文本精读入手,分析在那个特定时代下处于传统与现代交织中的贵族女作家在文学、人生与情感等方面是如何抉择的及其原因。探讨其小说创作的内在特质和精神渊源,这是本文的主要着眼点。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五四”女作家的生存语境与自由抉择,从现代女性作家的出场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叙事策略的性别阐释
作者: 熊金鑫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政治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女性主义   叙述策略  
描述: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是20世纪初英国杰出短篇小说家,其短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在于拓展了短篇小说的表现领域,另一方面在于开创性地运用了多种小说叙述策略。本论文立足于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文本的解读,对其短篇小说的叙事策略进行性别政治上的意义阐释。论文第一章集中探讨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叙事模式中的女性声音。在曼斯菲尔德采用个人型叙述模式的短篇小说中,女性叙述者兼人物“我”表现出一种女性“他者”的自我缄默。通过女性“他者”的自我缄默表达出对父权制压迫下类型化女性的否定。在
悲剧婚姻画像:探讨《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的婚姻选择
作者: 李海蓉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亨利·詹姆斯   悲剧婚姻   贵妇画像   女性  
描述: 亨利·詹姆斯以他作品数量巨大且主题多样化人物形象丰富而跻身于世界文豪之列。他塑造出的丰富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在他文学创作中占重要地位。而且这些女性的婚姻大多数是悲剧婚姻。本文试图以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悲剧婚姻为基本着眼点,充分挖掘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悲剧婚姻缘由,并且从影响人物塑造的当时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和作家家庭等因素出发,来探讨亨利·詹姆斯的对女性的独特的悲观的婚姻观。 本论文总共三大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亨利·詹姆斯时代女性所处的历史时代,经济,
《棕色姑娘,棕色砖房》的棕色梦
作者: 陶阳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解构   成长   棕色砖房》   《棕色姑娘   重建  
描述: 波·马歇尔(1929-)是美国黑人文学中一位出色的女作家,然而她的作品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棕色姑娘,棕色砖房》。马歇尔的大部分作品集中于刻画黑人女性的形象,然而主题却具有世界性意义。她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独树一帜。 《棕色姑娘,棕色砖房》出版于1959年,它是马歇尔的第一部也是最受关注的一本小说,建立了马歇尔在文学领域的声望。小说讲述了一位巴巴多斯黑人小女孩赛琳娜·博伊斯的成长经历。作者力图创造一种全新的积极向上的黑人女性形象。如今,《棕色姑娘,棕色砖房》被认为是现
康德伦理学理论在《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表征
作者: 杨永青   来源: 云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伦理学   伊曼努尔·康德   《简·萨默斯的日记》   道德  
描述: 作为最著名的文学巨人之一,多丽丝·莱辛在文学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享有世界声誉。女性人物总是她的长篇小说和短篇故事中的主角,莱辛通过对她们的刻画,旨在表现道德意义,聚焦在个体与他者、交流与疏离、亲密与距离之间微妙的联系上。大多数批评家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她的作品进行解读,探究青年与老年、母亲与女儿、妻子与丈夫、女性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他们很少引用哲学的思想与观点来反映莱辛独特的、哲学性的思想体系。莱辛对人性的特殊关切与某些哲学理念不谋而合,特别是康德的伦理学理论。本文将借助此理论框架,通过对小说中女主人公简·
论凌叔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作者: 武琼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凌叔华   性别意识   小说  
描述: 凌叔华“五四”之初登上文坛,便引来了各方的关注,她的小说宛若一枝素兰,散发着幽淡的清香。凌叔华的小说擅长描写被时代遗忘的闺房少女的不幸命运和新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新贤妻良妇的生存状态,写出了那个时代女性生活中隐秘的、可悲可叹的、可鄙的另一面。目前,学术界对凌叔华小说的研究和批评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失衡现象,即偏重于以作品中的女性为研究焦点,如女性人物形象、女性问题等,而凌叔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则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缺失,把凌叔华小说中男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区分出凌叔华笔下不
从萧红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看萧红的小说创作
作者: 曾丽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精神家园   男性形象   小说创作   国民性   萧红  
描述: 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经历独特、风格独特的女作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萧红便因她的《生死场》而名噪一时。新时期以来,有关萧红的传记、专著、论文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可以说,现有研究成果已经多层面、多视角地将萧红文本美学的、思想的、艺术的、政治的、女性的,乃至于情感、人性等进行了充分而到位的研究。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丰硕的研究成果,无不显示出萧红文本的意义。 然而笔者发现,新时期对萧红作品的研究和批评虽已取得相当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失衡现象,即偏重于以作品中的女性为研究焦点,如女性人物形象、女性问题等
拯救“娜拉”与性别意义:1920年代男性文本中的拯救意识
作者: 袁洁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1920年代   男性文本   性别意义   拯救  
描述: 1920年代,在中国的男性作家笔下出现了一类独特的文本——拯救意识文本。在这些文本中,特别是在表现对中国新女性的拯救中,男性作家不约而同的在女性人物最无助时,让一位男性出现在她们面前,帮她们摆脱人生的困境走上妇女解放的道路。从显在文本看,是代女性立言,但从作家创作时的心态及社会背景,从作品叙述模式与角度来看,则隐藏着深重的性别意识。男性作家在作品中对女性角色的拯救,实质上是对处在现实生活的矛盾中无法自拔的自我的救赎。 第一章介绍在“五四”启蒙语境下出现的恋爱拯救模式。由于男性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因袭,使得
欲望的双重表达与变奏
作者: 王春霞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欲望   张扬   压抑   变奏  
描述: 步入文坛20余年,作家赵玫以自己的勤奋和才情盖起了“一片美丽的村庄”(冯骥才语)。这村庄,不拘一格,却又独树一帜。赵玫偏爱女性题材,对女性深层意识、生命本质的表现情有独钟。欲望是她思索两性关系的一个基点,关于欲望的思考贯穿在她各个时期、各类题材的作品中。从中,我们能够梳理出欲望的压抑与忍耐,欲望的释放与张扬两种明显不同的女性欲望表达,也能够体会到因这两种欲望表达的变奏而呈现出的矛盾、复杂的文本特点。本文便是从欲望的角度切入赵玫女性题材作品,期望从更深处了解这片“美丽的村庄”之于女性文学的意义。全文共分为三
论《他们眼望上苍》的创作技巧
作者: 赵婷婷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语言   象征   叙事结构  
描述: 被誉为黑人女性文学之母的左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黑人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品《他们眼望上苍》被誉为非洲裔黑人文学的经典、女性文学的经典和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在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说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黑人女性珍妮的形象,与同时代的其他妇女不同,她敢于反抗传统习俗的束缚,坚持追求并最终实现了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他们眼望上苍》的魅力不仅在于人物的塑造和主题的表现,更在于它所运用的创作技巧。本文旨在从叙事结构,叙事技巧和叙事语言三个方面对此小说的创作技巧进行剖析,挖掘
< 1 2 3 ... 173 174 175 ... 229 230 23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