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96 条
-
传承与突破:彼得鲁舍芙斯卡娅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主题与后现代艺术手法研究
-
作者:
姜磊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彼得鲁舍芙斯卡娅
后现代艺术手法
传承
现实主义主题
突破
-
描述:
柳德米拉·彼得鲁舍芙斯卡娅是当代俄罗斯文学的领导者之一。她的创作始终关注女性的生存、死亡、爱情等主题。因而,彼得鲁舍芙斯卡娅被归入女性作家的行列。她与乌利茨卡娅、托尔斯泰娅并称为“俄罗斯女性文学三套马车”。本论文试图从传承与突破的角度对彼得鲁舍芙斯卡娅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主题和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进行深入解析。本论文分绪论、第一章、第二章和结语四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彼得鲁舍芙斯卡娅的生平和创作历程,介绍了俄罗斯、西方和中国对彼得鲁舍芙斯卡娅创作研究的现状,同时,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相关理论、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解读《飘》中蕴含的美国精神
-
作者:
曲岩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价值观重建
美国精神
美国梦
-
描述:
《飘》由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写于1936年,小说一经问世立即在世界引起了轰动效应,曾达到一天销售5万册,一年销售200万册。评论家对它的评论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它是一部旷世名作,有人认为它不过是一本通俗小说。为什么这本小说在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后仍对广大读者具有吸引力?为什么一个自私自利、充满狡猾市侩的斯佳丽仍为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我想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作者塑造了南方少女斯佳丽·奥哈拉由南北战争爆发以前一个昔日美丽贵族少女,转变成战后一个向生活毫不屈服、妥协的资产阶级的女性形象,而且把握住了在变革时代南方人思
-
关于《痴人之爱》中的奈绪美
-
作者:
周瑾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客观因素
自卑
主观因素
妖妇
-
描述:
本论文以日本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的《痴人之爱》为主要对象,同时简单阐述了大正时期为止的有关恶魔系列的一些作品,并围绕作品中出现的重要女性形象之一的妖妇进行考察和研究。 谷崎在一生中创作了各种女性形象,其中重要的一个形象就是妖妇形象。在作品中出现的妖妇以其美丽的肉体为武器,去诱惑男性,并残忍地虐待他们,这种形象深入人心。此次,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以《痴人之爱》中的女主人公奈绪美为视点,分析其成为妖妇的原因。 本论文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主要介绍作家活动,以及关于
-
挑战还是服从
-
作者:
刁巍杨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双声话语
《小妇人》
路易莎·梅·阿尔科特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
描述:
1832年11月29日,路易莎·梅·阿尔科特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日尔曼敦小城。她的作品《小妇人》一本关于马奇一家的小说为世人所熟知。通过分析文本,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阿尔科特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阿尔科特对于传统观念的服从。本论文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来解读阿尔科特在《小妇人》所表现的困惑。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这部分简要介绍作者路易莎·梅·阿尔科特的生平以及小说《小妇人》的主要情节。另外,“引言”部分还简要地介绍了《小妇人》的相关评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对女性主义理
-
成长小说的典范:的体裁分析
-
作者:
刘喜波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典范
体裁分析
成长小说
棕色砖房
棕色姑娘
波·马歇尔
-
描述:
年代末期,美国评论界很少有人去关注边缘社会年轻人的成长问题。《棕色姑娘,棕色砖房》引起美国评论界的关注,是在1981年女权出版社再版了这部小说之后。从此社会各界对这本小说的反响大大超过了前20年。波
-
追求完整的自我--<>与<>的比较
-
作者:
李素英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
描述:
凯特·肖邦的《觉醒》和艾丽斯·沃克的《紫色》分别产生于美国历史上两次妇女运动高峰期间。爱迪娜和西丽娅分别是这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她们的经历极具一典型性。美丽、富裕的中产阶级太太迪娜和丑陋、贫穷的黑人妇女西丽娅.之间表面上看来毫无共同之处,但是她们的心灵却走过了共同的历程,即从自我的迷失到自我的觉醒。爱迪娜在完全觉醒之后,绝望地投入了大海的怀抱,而西丽娅在小说的结尾却乐观向士地.憧憬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她们迥然不同的结局是她们所处的不同时代造成的。本文旨在通过这一两部作品中两个重要人物成长经历和结局的对一比,
-
柳美里与在日韩国人题材创作:以《水边的摇篮》中的殖民化意识为中心
-
作者:
王晓丽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歧视
柳美里
日本人
家庭
在日韩国人
-
描述:
战后,日本女性文学打破了男性文学霸居文坛的局面,呈现出姹紫千红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些女作家们的创作主题不尽相同,风格各异,写作手法也各有千秋。在这众多不让须眉的女作家当中,柳美里于199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家庭电影》荣膺日本文学界最高奖项——芥川奖,是迄今为止获得此奖项最年轻者,并因此在文坛逐渐崭露头角,其作品在日本文坛引起了很大反响。柳美里在她长达23年的写作生涯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作品内容多为取材于自己破裂的家庭、缺少关爱的童年及生活中的阴霾等。我们在品味这位作家带给我们的种种切肤之痛的伤痕之后,也
-
灵魂漂泊的精神家园
-
作者:
李刚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绘画艺术
悲剧意识
萧红
女性主义
-
描述:
。本文运用比较的视角,从四个方面对二人创作中的异同进行阐释,并对这些差异的成因进行细致的分析,彰显二位女作家的风采。
首先,从萧红和张爱玲创作道路和创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她们都经历了文学
-
谌容新时期小说社会症候书写
-
作者:
杨梅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时期
社会症候
社会效应
谌容
审美局限
-
描述:
谌容是新时期文坛上以书写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现实主义作家,自1980年成名作《人到中年》问世,十余年间笔耕不辍,以女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关注人生百态,创作了一系列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社会问题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容小觑的一席之地。然而就目前学界对谌容作品的研究成果来看,除了1984年出版的《谌容研究专集》外,通行的文学史教材往往把她归到人道主义话题或者夹杂在女作家中稍作提及。对谌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期刊杂志刊载的评论性文章上,专门从社会问题角度研究谌容创作的文章并不多,且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无疑给谌容研究留
-
李劼人性爱思想研究
-
作者:
刘嫄媛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劼人
自然主义
女性形象
性爱意识
-
描述:
法国文学与巴蜀文化共同形成了李劼人独特的性爱观。本文从李劼人文本塑造的诸多女性形象入手,剖析人物心理流露的性爱意识,关注作者自然主义叙述方式的艺术表现,最终完成对李劼人性爱思想的探讨。
李劼人的性爱思想包容、开放,是非常有现代意识的。在作品中,作者没有刻意地赋予社会性内容于性爱表现之上,在文本的女性心中,性爱是欲望,更是生存方式,她们既在意自己的感受,又充分认识到性爱的功力作用,性爱成为独立的存在,它与政治无关。李劼人理解、同情和正视人的情欲冲动和满足方式,他将精神之爱与肉体之爱相分离,不偏向“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