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男性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性激素水平与内皮素、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改变的关系
作者: 张慧敏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血管内皮功能   性激素   内皮素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急性冠脉综合征  
描述: 冠心病的发病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绝经前的女性。研究表明性激素水平失衡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急性冠脉综合征为冠心病的急症,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而内皮功能障碍贯穿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尤其在斑块破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性激素在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及激素替代治疗...
格氏会话含义理论在《简·爱》会话语言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周育萍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简.爱》   合作原则   会话准则   会话含义  
描述: 关于世界经典女性文学作品《简﹒爱》的研究可谓不胜枚举。可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剖析《简﹒爱》里颇为丰富的会话含义则不多见。本文正是这样的尝试。本文首先回顾了自十九世纪以来历代文学家、文艺批评家等对夏绿蒂﹒勃朗特和她的《简﹒爱》所作出的文学研究及批评,挖掘出运用语用学理论研究《简﹒爱》的会话含义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接着,本文对Grice会话含义理论体系及其发展现状作了详细的阐述,为分析《简﹒爱》里的会话含义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支持和研究工具。本文发现《简﹒爱》里有许多典型的使用间接表达的对话,表现出小说中人物往往多违背
教育小说视野中的简·奥斯丁
作者: 孙鸿飞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简·奥斯丁   英国小说   教育小说  
描述: 简·奥斯丁的作品因为都描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由青涩向成熟的转变历程而可以被归结为教育小说。她对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意识的关注具有某些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开启了英国小说的现代主义源泉,并对其后辈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之成为一种传统,贯穿于整个英国小说史,简·奥斯丁可以被称为英国小说史中里程碑式的人物。文章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关于简·奥斯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阐述教育小说的理论渊源,并限定本文的理论基点;第三部分为简·奥斯丁作品分析;第四部分将简·奥斯丁的小说与女性文学和同时期的法国小说进行
《花间集》语言研究
作者: 汪红艳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花间集》   感觉语言   比较   语言本体   艳诗   心灵语言   柳永词   二主词  
描述: 《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文人词集,它集音乐文学、女性文学、文人文学、地域和时代文学于一身,这些文学特色都在《花间集》的语言中得到鲜明的体现。“上篇”讨论《花间集》自身的语言特色。《花间集》重感官刺激,它将眼、耳、鼻、舌、身的感觉都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积淀丰富形象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语的超常组合、比喻通感手法以及表现节奏旋律的连绵词、音步、押韵及韵脚的选择、四声的安排等语言手段被充分调动起来。《花间集》运用这些感觉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形象柔美艳丽、声响和谐优美而又香软凄冷的花间世界。《花间集》重外部感
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张爱玲
作者: 曾丽娟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爱玲   当代文化   当代文学   现代性  
描述: 由于时代背景的相似——同为社会转型期,张爱玲所提供的文学想象与情感体验与当下人普遍的生存状态有着不同程度的契合,使张爱玲绝世的人和作品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出奇异的光彩。张爱玲的独特魅力,辐射到当代中国,对文学研究界、文学创作界及广大的张迷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台湾,五十年代以后,无论是对于文学研究界还是文学创作界,张爱玲的意义都是极大的,甚至一度成为“台湾女性文学的母亲”。大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张爱玲研究在学术界红极一时,以至影响到文学创作界,使张爱玲的作品成为不少作家的“潜文本”,尤其是当代明星作家——池
柳如是湖上草初探
作者: 郭香玲   来源: 国立中山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柳如是(1618~1664) 堪稱為十七世紀中國最受尊崇的青樓詩人, 以其特殊的身世、出色的才華、娟妍的容貌與過人的氣節,活躍於當時文壇,寫下許多傳世的作品。第一本詩集《戊寅草》出版之時,年僅
伪满洲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观照
作者: 刘晓丽   来源: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 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通俗文学变体发展,承载了创生新文体的文学精神;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逼仄空间中的新文学,寻求自身独立发展的各种可能;附逆作品充斥文坛。这些文学经验的出现,有政治上妥协于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原因,有商业上迎合市民趣味的原因,同时也有艰难时世中不甘坠落的个体心灵的坚韧与挣扎的见证。这些文学经验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的一部分,对其描述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1 2 3 ... 164 16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