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绿色化工研究所
作者: 暂无 来源: 化工进展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校   爱国主义   教育部   大学   农牧渔业   农业技术   学院   绿色化工   副主席   研究所  
描述: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廖仲恺先生名字命名,以现代农业技术为特色的多科性省属本科纪念大学。学校前身为“仲恺农工学校”,创建于1927年,伟大的革命者、杰出的妇女运动领袖何香凝首任校长15年。1984年,经国家农牧渔业部、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大学,“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校名由国家副主席王震题写。
学习周恩来
作者: 新声   来源: 人才开发杂志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习   邓颖超   廉洁   国家   领导职务   中共党员   妇女运动   周总理   周恩来   模范  
描述: 最近读到一份有关周总理的材料,题目叫做《廉洁楷模周恩来、邓颖超夫妇》,说的是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生奉行“互敬、互爱、互信、互勉、互助、互让、互谅、互慰”的“八互”原则,堪称恩爱的模范夫妻。可尽管这样,周恩来对邓颖超不但没有丝毫关照,反而要求格外严格。邓颖超是早期中共党员、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凭她的能力、贡献、资历、经验和声望,完全可以胜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但是,周恩来始终不予考虑。他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到政府里任职。”(见《创建
文学经典建构的政治性
作者: 陈义华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建构   阶级   经典   性别  
描述: 劳工阶级与女性文学创作的特点同白人中产阶级男性主导建构的文学经典是有着很大的不同的,它们各自有着自己创作题材、式样上的差异。而差异的背后是文化的、创作目的的不同。用一个群体的文学标准去评价另外的群体的文学,甚至因此贬损另外一个群体的文学是荒谬性的。文学从来都不是一种个人活动,在文学经典的建构中隐藏着意识形态。正是这种潜在的意识形态的建构为排斥、贬损、甚至是压迫他者提供了某种合法性。
略论《聚焦茅盾文学奖》的批评功能
作者: 张思齐   来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系研究   茅盾文学奖   世界文学   总体格局   诺贝尔文学奖  
描述: <聚焦茅盾文学奖>是批评功能极强的著作,其研究对象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其批判武器也是一座里程碑.在历史批评方面,它批判了文革结束以来的文学创作.在总体批评方面,它描述了长篇小说创作的高峰走线.在个案研究方面,它具有开阔的视野,对少数民族、历史题材和女性文学作品给予特殊关注,在场理论、文学追求和人性关怀方面下了功夫.该书在西方文学、西方手法和西方文论三个参照系中运思,从理论上为中国作家走向诺贝尔文学奖指明了方向.
超越生死的永恒境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专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死   超越   凯特?肖邦   觉醒  
描述: 一般说来,凯特•肖邦的《觉醒》是一部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笔者认为《觉醒》还是一部哲学与美学意义上的成功小说。书中,爱德娜的性与爱的分离、最后裸身投进大海与庄子的“心与形的分裂”、海德格尔的“先行到死中去”,以及老庄、梭罗的自然观等东西方的哲思相互交融,诗意解构了生死二元对立,将人带进了永恒的一元世界。
生活秀:用最商业的展示最生活的
作者: 刘萌   来源: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秀   商业文化   汉味   女性写作  
描述: 《生活秀》是作家池莉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武汉吉庆街个体商人的生活、生态和心态为表现对象的一部很有影响力的新写实小说。本文旨在通过对小说内容以及小说所引发“热潮”的诸多因素的分析,来揭示当代女性文学写作与当今商业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并试图寻找出汉味商业文化的特点,推进“汉商”文化研究。
超越生死的永恒境界——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作者: 万雪梅   来源: 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死   超越   觉醒   凯特·肖邦  
描述: 一般说来,凯特·肖邦的《觉醒》是一部美国女性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笔者认为《觉醒》还是一部哲学与美学意义上的成功小说。书中,爱德娜的性与爱的分离、最后裸身投进大海与庄子的“心与形的分裂”、海德格尔的“先行到死中去”,以及老庄、梭罗的自然观等东西方的哲思相互交融,诗意解构了生死二元对立,将人带进了永恒的一元世界。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房间”隐喻悖论
作者: 郭晓春   来源: 湘潭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牢笼   圣所   悖论性   弗吉尼亚·伍尔夫   房间隐喻  
描述: 毋庸质疑,“房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在她笔下,“房间”举足轻重,内涵丰富,有鉴于此,她的“房间”倍受学者关注。近年来,有关她作品中“房间”隐喻的文章叠连出现,虽说都未作全面剖析,但也足以从中窥豹一斑。前人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铺平了道路,他们证明“房间”的隐喻研究颇具潜力,意义不凡。根据前人的研究,“房间”隐含牢笼,心灵,女性认同等意义。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同时致力于挖掘伍尔夫作品中“房间”隐喻的深层蕴涵,试图从另一视角丰富伍尔夫的“房间”隐喻:悖论性。通过深入分析作者文本,本文指出伍
赫斯顿在种族及性属问题上的矛盾性研究
作者: 王元陆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   赫斯顿   种族   文学研究   女性  
描述: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赫斯顿的再发现和经典化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20世纪美国文坛和批评界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时至今日,赫斯顿已进入到了诸多经典之中,她的作品既是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也被部分批评家认为是女性文学的经典。然而赫斯顿也是最富有挑战性... >> 详细
“好侏儒”:沟渠里的明月
作者: 萧晓红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形象   身份意识   王安忆小说   侏儒   小说世界   形象分析   作品   沟渠   女性形象   文本世界  
描述: 在中篇小说《神圣的祭坛》里,项五一先生自吟自诵道:“从现在起,要做一个好侏儒。”正如人物所宣称的,王安忆笔下的男性不能称作男人。从世俗话语的角度来看,无论从单薄、青涩的外表到敏感、懦弱的内心,都与“太阳”的形象相去甚远,不再壮硕和强悍,不再有任何层面上的所谓支柱般的力量。他们都明显地缺少传统意义上的男性力量和特征,而恰如他们自我命名的“侏儒”。只要对王安忆作品有一个稍微完整的阅读,我们都不难发现,在她的文本世界里,男性的身影是那样的模糊不清,晦暗不明,难得有正面的亮相。王安忆笔下的男性就像是由女性延引出来
< 1 2 3 ... 157 158 159 ... 163 164 16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