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践行群众路线发挥基层群众组织效用:以建国初期福建群众组织妇女动员为例
作者: 黄秋霜   来源: 华人时刊(中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建设   经济参与   群众路线   妇女组织  
描述: 本文仅以建国初期福建妇女组织动员妇女参与国民经济恢复及社会建设为例,梳理妇女组织在军事、经济、政治上对妇女动员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效,缕析出群众组织自身具有一个严密的网络系统,具有分布广、工作细、方法多样的特点,并在动员过程中具有弹性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党的基层组织具有互补特点。群众组织从自身代表的群体利益出发,在政策推行过程中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好实现政策的有效实施,是当代基层组织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之一。
异香悠悠话新篇: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
作者: 欧冬春   来源: 红豆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淑云   当代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   文学成就   女性书写   当代少数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   黄晓   上海文艺出版社   最终研究成果  
描述: 《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一书由黄晓娟教授主编,并与晁正蓉和张淑云两位学者共同完成,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最终研究成果,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少数民族女性书写的丰富景观,所梳理和呈现的女性书写历史宏大,研究角度匠心独运,多层次、多角度展示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的非凡成就,为她们
生存与守望:试论中国古代女性尺牍的创作心态
作者: 陈宏   来源: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心态   守望   尺牍   女性文学  
描述: 在中国尺牍文学史上,女性尺牍颇为寂寥。试从女性作家尺牍的创作心态考察入手,就文本中体现出来的守望、寻觅等生存姿态和心理进行分析,揭示了守望情结对中国古代女性的情感体验和尺牍创作心态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以男性作家创作心态为参照,认为中国古代女性尺牍创作既是出于自我心理平衡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男性的需要,归根到底是因为她们缺乏生存的自主意识。
后殖民主义批评下的黑人女性小说与身份批评
作者: 孙可   王军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殖民批评   身份批评   黑人女性小说  
描述: 后殖民主义是在复杂的历史、政治与文化相交融的特定的时期所产生的一种集各种文化、政治理论与批评方法于一身的批评话语。它与黑人女性文学相互联系、交织与重叠,并与黑人女性小说一道,探讨黑人女性无身份、无自主权的边缘化状态,使黑人女性身份问题的研究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阈和研究策略。
《他们眼望上苍》和《紫颜色》的女性叙事策略与故事情节
作者: 王宝平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方式   故事情节   女性主义  
描述: 被誉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先驱的佐拉·尼尔·赫斯顿为黑人女性文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其写作方式和作品精神也深深影响着诸如艾丽丝·沃克等黑人女性文学家。本文以《他们眼望上苍》和《紫颜色》为蓝本,分析两部作品的叙事策略和故事情节,通过其相似性来说明赫斯顿对沃克的影响以及二者对黑人女性文学的贡献。
《他们眼望上苍》和《紫颜色》的女性叙事策略与故事情节
作者: 王宝平   来源: 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方式   故事情节   女性主义  
描述: 被誉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先驱的佐拉·尼尔·赫斯顿为黑人女性文学做出了杰出贡献,其写作方式和作品精神也深深影响着诸如艾丽丝·沃克等黑人女性文学家。本文以《他们眼望上苍》和《紫颜色》为蓝本,分析两部作品的叙事策略和故事情节,通过其相似性来说明赫斯顿对沃克的影响以及二者对黑人女性文学的贡献。
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百年妇女运动比较研究
作者: 乌尼日   陆海霞   来源: 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比较   妇女运动   社会主义国家  
描述: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今很快就一百年了,百年来,社会主义国家历经巨变,呈现出了不同的模式和发展道路。这些国家的妇女运动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发展也展示出各自的特点。本文在现有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各国妇女运动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各国妇女运动的关联和差异,以期对百年来社会主义国家的妇女运动的发展进行梳理,就教于同行。
湘·杜瓦——异族舞女的主体性建构
作者: 吕晓菲   来源: 当代外语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中心主义   主体性   湘·杜瓦   殖民主义话语  
描述: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缪斯"——湘·杜瓦在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下"失声",饱受审美中心主义者的认知暴力和霸权话语的操控,从而导致主体性的沦落。安吉拉·卡特的短篇小说《黑色维纳斯》挖掘了湘这一被迫沉默的边缘女性形象,并赋予她话语权,解析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卡特对施加在她身上的殖民主义审美话语体系进行批判,重构了湘的主体身份。
从《红字》看女性的自我认证之路
作者: 周凌   来源: 短篇小说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字》   浪漫主义作家   新英格兰   霍桑   海斯特   浪漫主义小说   清教   自我认证   丁梅斯代尔   现实主义文学  
描述: 纳撒尼尔·霍桑作为公认的19世纪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出生在新英格兰塞勒姆镇上一个传统的清教家庭。在霍桑4岁时,船长父亲殒命于海难,霍桑是在母亲抚养下长大的,母亲作为独立的女性形象在霍桑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这样的家庭背景影响到他的创作。发表于1850年的小说《红字》作为霍桑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也同样成为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极具声望的权威作品。小说的背景是17世纪的新英格兰,作为300年前最早的殖民地,在这块土地
解读顾长卫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作者: 朱晓娜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从2000年顾长卫开始筹备并拍摄由自己担当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孔雀》,到2011年5月《最爱》的上映,顾长卫用11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三部电影作品。顾长卫坚持把影片的观察视角定位为城市边缘化的小人物及其梦想,营造出一个独具魅力的"顾氏"艺术世界,影片透露出日渐清晰且成熟稳定的导演风格,并广为人所熟知。在观众眼里,顾长卫电影中的女性人物性格比一般的人物形象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
< 1 2 3 ... 114 115 116 ... 243 244 24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