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生活秀 绣生活:别样的《生活秀》塑造别样的人生
作者: 杜松楠   来源: 林区教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俗   女性文学    
描述: 池莉的《生活秀》在于把社会深层的不被人所知的事情展现出来,其实生活就是在不断的拼争当中完善的,生活既然容不得去选择,就一定要锻炼出宠辱不惊。作者恰恰在小说中展现了来双扬这个别样的女人。作者流畅的细节描写把生活展现了出来,也展现了光鲜外表下的人们滑稽的原形,同时也展现主人公为自己织绣的生活,平常中透出了不凡。
超越话语性别叙事的维度:王安忆《长恨歌》的一种解读
作者: 邓小红   来源: 平顶山师专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策略   理解   超越   沟通   话语性别   对话  
描述: 《长恨歌》采用超越话语性别的叙事策略,更突出了王安忆创作的超前性、独特性,她为中国女性文学叙事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而又成功的探索。超越意在寻求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在沟通理解中更有效地传达话语。
超越话语性别叙事的维度--王安忆《长恨歌》的一种解读
作者: 邓小红   来源: 平顶山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长恨歌>采用超越话语性别的叙事策略,更突出了王安忆创作的超前性、独特性,她为中国女性文学叙事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而又成功的探索.超越意在寻求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在沟通理解中更有效地传达话语.
民间、底层、“阶级”与当下中国社会
作者: 刘晓春   来源: 民俗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贺桂梅   蔡翔   资本市场   学术积累   社会阶层结构   《文艺研究》   国家意识形态   性别身份   当代女性文学   刘旭  
描述: 蔡翔、刘旭:《底层问题与知识分子的使命》,载《天涯》2004年第3期 贺桂梅:《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三种资源》,载《文艺研究》2003年第6期 两篇文章都谈到,90年代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尤其是社会阶层结构的重组、资本市场造成的贫富分化,使得阶级问题再次浮现在文化视野之中。在文化具体表现为存在着
贾平凹小说创作论
作者: 薛忠文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商州   儒道文化   贾平凹   审美效应   西京   传统文化  
描述: 综观贾平凹的全部创作,小说无疑是最重要、最突出的部分.他早期的短、中篇小说创作,不仅人物形象美,心灵境界美,而且结构美、叙述美.他笔下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眉目传情、美艳生动;他笔下的男人,以静制动、淳厚痴情.他曾旗帜鲜明的宣布要"以中国传统美的方法,真实地表
论哈代的小说创作
作者: 梁东兴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哈代   宗法社会   叙事结构   威塞克斯小说   音乐性  
描述: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衰亡的一曲挽歌,其情调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欢快——忧郁——悲凉.这种情调的演变既饱含着他的乡土情结,又是他宗教情感和哲学思想变化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与当时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哈代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他笔下
凌叔华、曼斯菲尔德小说比较研究
作者: 张赟   来源: 辽宁大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曼斯菲尔德   现代小说   比较   心理描写   凌叔华  
描述: 该文由序言和正文两大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序言.这一部分是该文的铺垫部分,它阐述了这一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可行性以及提出了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正文的分析得以展开奠定基础.正文共包括四个部分:一、中、英文化背景下上流社会女性人物系列的对照.这
博大襟怀徒奈何
作者: 张慧   屈艳萍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楼梦》   《咏月》   香菱   悲剧精神   女性形象  
描述: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其中的许多女孩儿都让人怜叹,香菱则是突出的一个。她本名甄英莲(谐音“真应怜”),生于虽不甚富贵但也是乡宦的人家,却从小被拐,从此开始了悲剧的一生。她不能像晴雯、司棋那样有自己的爱情追求、向往;也不会像平儿、袭人那样,掌一点实权,妄想再爬高一点;又不像鸳鸯那样刚烈,力图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命运;更不像赵姨娘那样龌龊,阴谋害人以求出头。其实她的思想感情相当细腻和丰富,被称为“诗魔”、“诗呆子”。宝钗带她住进了大观园以后,实现了这个愿望。在经过了初步的学习之后,作了一首由黛玉命题
剪不断,理还乱
作者: 陈树萍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字》   张洁   爱情题材   亲情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描述: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5)是一个纯美的精神之爱的宣言,那么将近二十年之后的《无字》则可以被视为张洁对当年爱情神话的解构。《无字》尽管是以吴为一家三代女性的命运为中心进行叙事,却并非纯粹的女性主义作品,作者以个性化的描述展示了二十世纪风云际会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并进而传达出她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与理解。《无字》人物众多,谱系复杂,吴为则是人物的连接点,作者以吴为的眼光来审视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则可以透过吴为的眼睛看到《无字》折射出的多个问题。一、崇拜之爱与“精神寻父”吴为对于男人的爱源于崇拜。她之所以
剪不断,理还乱——评《无字》三部曲
作者: 陈树萍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风格   《无字》   张洁   爱情题材   女性形象   人性精神  
描述: 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年5月)是一个纯美的精神之爱的宣言,那么将近二十年之后的<无字>,则可以被视为张洁对当年爱情神话的解构.<无字>尽管是以吴为一家三代女性的命运为中心进行叙事,却并非纯粹的女性主义作品,作者以个性化的描述展示了20世纪风云际会中各色人物的命运并进而传达出她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与理解.<无字>人物众多,谱系复杂,吴为则是人物的连接点,作者以吴为的眼光来审视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则可以透过吴为的眼睛看到<无字>折射出的多个问题.
< 1 2 3 ... 110 111 112 ... 115 116 11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