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检索词:女作家群】搜索到相关结果 16917 条
-
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观
-
作者:
韩欢
来源: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中国观
中国情结
-
描述:
在中国关于芥川龙之介中国观的研究多以芥川中国之行为分期,选取前期某一作品反映中国之行前的芥川的中国观,后期也同样多以《中国游记》等游记为研究对象,阐释芥川后期的中国观.而纵观芥川龙之介的创作生涯与日本社会大背景之交融,来研判芥川少时的"中国古典情结"至晚年的"中国观"变迁的背景、原因的鸟瞰式论文却是少见.鉴此,本人欲选取芥川龙之介作品中的三篇短篇小说《杜子春》 《南京的基督》 《湖南的扇子》为研究对象,以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观变迁为主题,旨在通过分析三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来透视其中国观变迁的过程,进而深入挖
-
“没落”的不朽事业:白先勇小说的美学意味与现代性面向
-
作者:
陈晓明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没落
美学意味
历史命运
反现代性
中国传统美学
事业
白先勇小说
中国现代小说
-
描述:
白先勇的小说经常讲述败落的故事,家庭或是个人今非昔比的失落感,本文倾向于把这种生存境遇和情状概括为没落。它是一种失败的哀怨,抹不去的怀旧,向后看的精神意向。它表达了另一种历史与阶级的意识,可以说是一种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白先勇对那些处于没落的历史命运中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尤为深刻有力,她们身陷没落的命运而顽强抵抗,这些抵抗是乖戾的、变态的、颓废的和虚无的。这在某种意义上勾连起中国传统的小说美学,那也是一种表达没落意识的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本来可以从这里生长中国的小说艺术,但民族国家的激进现代性俘获了中国的小说,由
-
电影里的电影人
-
作者:
刘志宏
来源:
家庭影院技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际交往
电影
聚焦
情绪影响
平行发展
新女性形象
社会压力
人生
情感纠葛
旧中国
-
描述:
《阮玲玉》电影里的电影人形象并不少见,不过大多是虚构的,下面就让我们缩小范围,聚焦一些真实的人物吧。《阮玲玉》讲述了旧中国著名影星阮玲玉的凄惨人生,包括她转变戏路取得巨大成功、受抗日情绪影响拍摄进步电影、演绎新女性形象、不堪社会压力留下著名遗言"人言可畏"自杀等重要历程,与演艺人生平行发展的是她与生命中的几个男人张达民、唐季珊、蔡楚生的情感纠葛以及她与同时代演员、导演的人际交往,从戏里戏外全方位地展现其形象。
-
近30年《诗经》人物形象研究综述
-
作者:
陈莉
朱丽卉
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法
特征成因
道德意蕴
《诗经》
人物形象
-
描述:
从形象分析、艺术手法、特征成因、道德意蕴等4个方面综述了近30年学界对《诗经》人物形象研究的成果。对女性形象的分析主要是描绘外貌、赞扬优秀品质,对男性形象的分析主要是论述人物体现的道德品质;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包括赋、比、兴以及外貌描写等刻画人物的一般手法;特征成因则包括宗教意识、审美传统以及社会背景;人物形象体现了孝悌、正直、忠君爱国的道德意识。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对《诗经》中人物形象分析的重复,对其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挖掘不够,对人物形象体现的道德意蕴的现实意义缺乏深入探讨。
-
《我的米海尔》: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的秘密
-
作者:
彭超
来源:
东吴学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
耶路撒冷
征服
命运
-
描述:
阿摩司·奥兹的小说善于在日常生活的表层之下探讨生命与历史的重大命题,他的作品中弥漫着躁动不安的情绪和逃离的冲动。长篇小说《我的米海尔》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他在小说中通过汉娜这样的女性形象,传达出自己关于耶路撒冷的见解。阿摩司·奥兹在《我的米海尔》中为汉娜设置了特殊的环境,她先后接触到父亲约瑟、丈夫米海尔、邻居男孩约拉姆这三位重要的男性。这三位男性对于汉娜的影响深刻,同时暗含耶路撒冷对于汉娜的意义,也揭示出耶路撒冷这座城市的秘密。耶路撒冷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而问题复杂,而如今的耶路撒冷正处于变化当中,耶路撒
-
第一夫人们捧红的品牌
-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
东西南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有品牌
代言人
服装
时尚杂志
设计师
着装
女性形象
时装品牌
时尚效应
平价
-
描述:
当各国领导人在政治舞台纵横捭阖,他们夫人的着装品味和举手投足同样备受关注。时尚界因为第一夫人的时尚效应而风起云涌,不仅一批设计师因此名声大振,一系列平价服装也成为畅销单品。可以说,第一夫人成了一国的“时尚代言人”,也是时尚业的有力推手。 英国: 萨曼莎·卡梅伦穿遍英伦时尚 她能将数百英镑的巴宝莉(Burberry)裙子穿出贵族风范,也能用29镑的鞋子配40镑的平价衣服示范时尚混搭。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夫人萨曼莎,被形容一本“活体时尚杂志”,为英伦职业女性提供衣着范本。
-
高旭诗词中的“ 西方”
-
作者:
杨理沛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理诉求
文学转型
价值判断
高旭
诗词
西方
-
描述:
高旭与近代中国的风云演变紧密相连,他在诗词中择取与言说"西方",并不是源于欧美的直接经验,更多是日本的"影响"或日本化的西方知识,主要包括先进的西方政治形象、志士仁人及开拓者形象、理想化的新女性形象、秀美的自然风物与淳朴的风俗民情、瑰丽雄奇的富士山等。他突破古典诗词的局限,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智慧地利用中日两国相似的文化背景,曲折地表达了晚清知识分子在中日关系逆转中反观自我的苦闷与焦虑,同时强烈地折射出他们欲借现代化转型重构民族个性和未来中国的心理诉求。
-
《老人与海》的圣地亚哥英雄式谦卑形象解读
-
作者:
李晓丽
来源: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英雄风度
《老人与海》
女性化
谦卑
-
描述: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成功地刻画了一个"重压之下能保持优雅风度"的英雄形象。不同于海明威笔下的其他英雄人物,《老人与海》中老人圣地亚哥在面对厄运、失败和风烛残年时展现出了独有的英雄式的谦卑。这种英雄式的谦卑形象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老人圣地亚哥对小男孩马诺林的依赖;圣地亚哥赋予喜怒无常的大海以女性的形象和特征以维持生计;老人对海洋生物尤其对大马林鱼既爱之又不得不杀之的矛盾情愫;以及老人"可以被毁掉但不能被打败"的硬汉精神。
-
审美之维:1928—2008年《蚀》的接受研究
-
作者:
陈思广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蚀》
接受研究
接受视阈
1928—2008年
既定视野
接受视野
-
描述:
80年来《蚀》的接受分为三个时期:生成期(1928—1941)、转向期(1951—1963)和深化期(1979—2008)。生成期《蚀》接受的成就在于文本的时代性与人物的心理刻画为众多接受者所公认,成为《蚀》的既定视野。转向期《蚀》的接受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展开,主流话语导引与文学史视野是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但《蚀》的接受不仅没有多少推进,反而有所后退。深化期《蚀》的接受在时代女性形象以及政治隐喻与艺术表达的定向及具体化上取得突破,形成既定视野,但一些有待实现的接受视野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
在通俗写作的跑道上滑行
-
作者:
李牧雨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视角
女作家
女性世界
纯文学
滑行
张欣
写作
创作
女性形象
小说
-
描述: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初登文坛以来,张欣就一直以不温不火的状态锲而不舍地走在中国南方文坛的前沿,同时保持着惊人的创作力。进入新世纪,张欣的创作突然峰回路转,其作品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小说而影视,一下子炙手可热。综观张欣的创作,我们发现,她是中国当代女作家中一直毫不讳言地举着通俗主义大旗进行创作的非常独特的一员。曾经有人把张欣比作大陆的琼瑶(有意思的是,另一位以影视走红的作家海岩也曾经得到过“男琼瑶”的封号),张欣对此也并不否认。在她那里,通俗并不是一道障碍,而是一片沃土,这片沃土上有着令人咋舌的高产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