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开放的女权主义观
作者: 胡俊   来源: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主义观   托妮·莫里森   女权运动   黑人女性   白人女性  
描述: 从女权主义视角研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通过分析莫里森笔下黑人女性人物和白人女性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莫里森的女权主义观。从最初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柏油娃》里刻画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之间的疏离,到《宠儿》中呈现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之间的互助,直至最后在《天堂》里书写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的姐妹情谊,莫里森经历了对女权主义的质疑到期待,表现出一种开放和建构中的女权主义观,这也是她对女权运动发展的期待。
歧视下的反抗与新生:《紫颜色》中索菲亚形象分析
作者: 陈晶   来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颜色》   女权主义   黑人女性   索菲亚   女性文学  
描述: 《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该书通过对一系列的女性人物的塑造揭示了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双重压迫下的黑人妇女的悲惨生活以及她们的觉醒和反抗,其中反抗意识最为强烈的便是索菲亚这一人物。索菲亚是传统黑人男性眼中黑人女性的“异类”,她面对黑人男性和白人的压迫奋起反抗,最终获得了自由和尊重以及不掺杂任何歧视的纯粹的爱情。她用自己的言行向广大的黑人妇女宣告:若想获得自由和独立,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服从”。
论《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黑人女性成长主题
作者: 赵琳娅   来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成长小说   性别歧视   《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   种族歧视   黑人女性  
描述: 玛雅·安吉洛是当代美国文坛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的自传体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继承并发展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展现了黑人女性在种族与性别的困境中经历艰辛与屈辱并顽强成长的过程。以成长小说理论为基础,能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小说所折射的黑人女性成长主题
寻找黑人女性的精神家园——佐拉·尼尔·赫斯顿和艾丽丝·沃克的宗教思想探析
作者: 蒋曙   来源: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赫斯顿   沃克   基督教   黑人女性   上帝  
描述: 宗教是非裔美国女作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黑人女作家们没有仅仅停留于质疑传统的基督教,而是致力于寻找并构建一个全新的信仰使其成为黑人女性可以依赖的精神家园。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先驱佐拉·尼尔·赫斯顿在她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重新解读了基督教和上帝,标志着黑人女性神学的启蒙;之后,在小说《摩西,山之人》中,赫斯顿大胆颠覆和解构了传统的圣经。赫斯顿的"文学女儿"艾丽丝·沃克继承了赫斯顿的宗教思想并发展成为泛神论的黑人女性神学思想。
寻找黑人女性的精神家园——佐拉·尼尔·赫斯顿和艾丽丝·沃克的宗教思想探析
作者: 蒋曙   来源: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赫斯顿   沃克   基督教   黑人女性   上帝  
描述: 宗教是非裔美国女作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之一。黑人女作家们没有仅仅停留于质疑传统的基督教,而是致力于寻找并构建一个全新的信仰使其成为黑人女性可以依赖的精神家园。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先驱佐拉·尼尔·赫斯顿在她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中重新解读了基督教和上帝,标志着黑人女性神学的启蒙;之后,在小说《摩西,山之人》中,赫斯顿大胆颠覆和解构了传统的圣经。赫斯顿的"文学女儿"艾丽丝·沃克继承了赫斯顿的宗教思想并发展成为泛神论的黑人女性神学思想。
从黑人女性形象塑造看福克纳的多维批判视野
作者: 施勤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维   黑人女性   批判观   威廉·福克纳   人物塑造  
描述: 20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南方文学的杰出代表威廉·福克纳一生著述颇丰。他所刻画的约克纳帕塔法系列小说真实再现了作家的美国南方家乡的生活状况,是其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福克纳怀着对南方的深厚感情展现出处于历史变革之中的南方人的精神危机,并对当时社会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以及人心的丑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黑人问题是福克纳作品的主题之一,在他大多数以南方为题材的作品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黑人女性形象,她们在白人统治的20世纪南方社会处于社会最底层,遭受着性别身份及经济上的双重剥削,成为当时南方社会的牺牲品。本文将
《秀拉》、《宠儿》和《爱》中女性形象的分裂与统一
作者: 姚蕊   来源: 武汉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创伤   分裂   黑人女性   癔症   统一  
描述: 托妮•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上的一名重要女作家。她从1970年发表第一部作品以来,每一部作品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1993年她以《宠儿》一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 从1970年到2003年,莫里森先后发表了《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天堂》和《爱》八部小说。在这些小说当中,作者用她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国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黑人女性。莫里森的小说大多以黑人女性为主角,其中《秀拉》、《宠儿》和《爱》更是以
黑人女性的自我解放: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碧昂丝的音乐电影《柠檬特调》
作者: 苗慧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柠檬特调   黑人两性关系   碧昂丝   黑人女性   姐妹情谊  
描述: 《柠檬特调》是碧昂丝于2016年4月发行的个人第六张专辑,同时推出了长达一小时的同名微电影。这部微电影共分为十一个章节,包含十二首歌曲。影片中碧昂丝把个人叙事和黑人群体叙事结合起来。影片具有自传性质,同时又是真实与想象的融合。碧昂丝在影片中把黑人女性从边缘带到中心,讲述了在白人至上主义和父权制的压迫下,黑人群体,尤其是黑人女性的共同的故事和经历。本文拟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结合黑人历史来分析《柠檬特调》中黑人女性寻求自我解放的历程。第一章讲述了黑人女性传统的再现,包括非洲元素的应用,黑人女性的发型和奴隶
托尼·莫里森对黑人女性疯癫的建构——以《最蓝的眼睛》、《秀拉》为例
作者: 吴崇文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疯癫   《秀拉》   《最蓝的眼睛》   黑人女性  
描述: 托尼·莫里森(1931-)是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生动而深刻地描述了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处境,如同史诗般记录了美国黑人女性的伤痛和困境。她将自己对美国黑人女性这一族群的理解和思考融入精湛的表达技巧,以文学艺术表达体现出其人文关怀,令人感同身受。既往国内外对莫里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宠儿》、《所罗门之歌》等代表作。一般从女性主义、叙事手法、性别研究等角度出发,或者对其文学生涯进行总体性介绍,对其作品中女性疯癫这一现象的研究极少。研究普遍认为,莫里森对美国黑人的生活有敏锐的观察力,情节跌
《秀拉》中黑人女性命运的拉康式解读
作者: 石双燕   来源: 燕山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托尼·莫里森   镜像理论   自我构建   黑人女性   悲剧命运  
描述: 托尼·莫里森,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总是关注美国黑人的命运和抗争,尤其是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命运。小说《秀拉》形象地描述了在白人文化为主导的父权社会中,面对种族、性别以及阶级压迫,黑人女性的抗争和命运。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颠覆了文学作品中传统的黑人女性形象,刻画出充满智慧、力量以及具有探求自我的反叛精神的黑人女性人物。拉康认为镜像阶段不仅仅发生在婴儿时期,它存在于人的整个成长过程。而且“镜像”也不仅仅指代具体的东西,它也可能是别人对你的看法或者
< 1 2 3 ... 15 16 17 ... 22 23 2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