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搜索到相关结果 62 条
-
加拿大的《红字》——尼诺·里奇和他的《圣徒传》
-
作者:
姚英华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字》
资本主义发展
圣徒
美国作家
加拿大
美国社会
长篇小说
19世纪
诺贝尔文学奖
丁梅斯代尔
-
描述:
一、简介《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曾被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威列人“提高艺术水平的文学书目”。小说虽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她用自己的“崇高的道德和助人精神”,把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变成了道德与光荣的象征。小说《圣徒传》是加拿大作家尼诺·里奇的处女作
-
《群鼠》女姓形象简论
-
作者:
权绘锦
王岳
来源:
河西学院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合理的社会制度
伟大的现实主义
豪普特曼
现实主义作家
布鲁诺
女姓形象
悲剧命运
女性形象
社会现实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盖哈特·豪普特曼是本世纪初德国文坛上引人瞩目的现实主义作家,“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在戏剧界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戏剧创作成绩骄人,并因此而当之无愧的荣获了19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出版于1941年的《群鼠》在作家的所有剧作中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却十分有特色,它显示了作家观察力之敏锐深刻和深厚的现实主义艺术功力,更为难得的是在该剧中他塑造了一系列“个性完整,但又彼此迥异”的人物形象,使作品散发出诱人的魅力,本文试就其中的一组女性形象加以分析。
-
虚无的哀歌——论川端康成与《雪国》
-
作者:
杨星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法
虚无思想
人生哲学
哀歌
《雪国》
岛村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
日本新感觉派
-
描述:
虚无的哀歌──论川端康成与《雪国》杨星一、川端康成的美学观川端康成生活的年代,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资本积累阶段的日本社会阶级对立日益尖锐,以1918年的抢米风潮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斗争勃兴,民主主义思潮高涨。1921年,日本共产党...
-
解读伊丽莎的三重身份:妻子、女老板、母亲:《天使望故乡》人物分析
-
作者:
郑军
来源:
山花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故乡
菲茨杰拉德
悲剧形象
母亲
沃尔夫
解读
长篇小说
房地产
天使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1],只可惜的是沃尔夫英年早逝,令人扼腕[2]。伊丽莎作为甘特的妻子、房地产女老板和6个孩子的母亲,是小说主要人物之一,其事迹贯穿作品始终。在众多的女性人物中处于绝对的"女一号"地位,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形象。本文拟通过剖析伊丽莎的三重身份解读其悲剧形象。
-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小说《喧哗与骚动》的解读
-
作者:
韩彩虹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喧哗与骚动
女性主义视角
凯蒂
威廉·福克纳
家庭
人物形象
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
女性人物
-
描述:
一、小说《喧哗与骚动》简介《喧哗与骚动》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福克纳是一位在文学界非常闻名的并且享有一定地位的作家,曾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喧哗与骚动》发表于1929年,是威廉·福克纳最喜欢的一部作品。
-
无处安放的自我
-
作者:
薛燕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戏剧
女性观
奥尼尔
爱恨交织
普利策奖
本我
非理性
玛丽
人物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一生致力于戏剧的创作和研究,创作了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50多部作品。奥尼尔一生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193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在奥尼尔所塑造的诸多人物形象中,女性人物也是精彩纷呈的。由于其自身成长的家庭环境及对母亲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影响着奥尼尔矛盾的女性观形成。在他的作品中既有着一批反传统、非理性、疯狂甚至淫荡的"悍女"或"恶妇",同时他以满怀同情和理
-
《裂缝》中象征手法的应用
-
作者:
张霞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女性意识
象征手法
双性同体
裂缝
作品
男人
诺贝尔文学奖
人类生存环境
男性生殖器
-
描述: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是当代最伟大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也是当代最多产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蕴涵了对人类现状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深切关注,对女性人物的描写和对女性生存的关注担忧尤为引人注目。
-
《奇异的插曲》中尼娜的语用模糊策略研究
-
作者:
王丹
李洁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语用学
父亲
言外之力
奥尼尔
条件性
语用模糊策略
语篇层面
言外行为
诺贝尔文学奖
男性霸权
-
描述:
一、导言美国迄今为止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奥尼尔一生创作了五十余部戏剧,其中的女性人物往往在其剧作中熠熠生辉。其中《奇异的插曲》就被奥尼尔本人称作"我的女性剧"。该剧的情节较为复杂,以
-
耶利内克:燃烧着的卡桑德拉
-
作者:
齐快鸽
来源:
译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作家
女性主义者
妇女运动
意识形态批判
写作
后现代主义
大众媒体
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
-
描述:
耶利内克现象 从1990年代起,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不但是德语文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也是褒贬不一、争议最大的一位.有人支持她,欣赏她,赞美她;有人漠视她,厌恶她,责骂她.……
-
“她”解读·女性文学
-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作文(高中生适读)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女作家
女性意识
加拿大
北京时间
诺贝尔奖
文学院
女性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
短篇小说
-
描述:
北京时间10月10日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82岁的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这位一生专攻短篇小说的加拿大女作家成为历史上第110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第13位女性得主。诺奖委员会称门罗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此前,门罗就有"当代契诃夫"及"加拿大短篇小说女王"的美誉。★疑问一:女性作家写的就是女性文学吗?我们从文学中分出性别,并定义出"女性文学"这样的概念,可以看出文学性别的差异对文学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但从"女性"这个词根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