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玛丽】搜索到相关结果 29 条
-
论尤金·奥尼尔《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玛丽丰满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卢玉娜
来源: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奥尼尔
玛丽
女性形象
-
描述: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玛丽的女性形象,从而得出奥尼尔塑造的女性人物逐渐变得丰满圆润,具有独特的女性意识并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
《战争与和平》中圣徒式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张亮
来源: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索尼亚
《战争与和平》
玛丽
-
描述:
《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人物形象颇为丰富,她们在托翁笔下有着不同的命运,演绎着真实的人性。深具正教情怀的索尼娅、身为虔诚基督徒的玛丽、心灵纯洁的娜塔莎。托翁对不同"圣徒式"女性的匠心书写,可以让读者一窥托翁的女性观、人生观、宗教观。
-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爱药》中的玛丽和露露
-
作者:
朱超超
施羽
来源:
剑南文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药》
露露
玛丽
力量
-
描述:
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路易丝?厄德里克的第一部小说《爱药》中玛丽和露露的女性形象。文章论述了她们作为独立自我的强大力量和对男人的控制力,以及她们在居留地如何挑战白人文化。与小说中的其他男性角色不同
-
玛丽的知识:智性认知和道德原则
-
作者:
王淑芳
来源:
文学教育(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智性认知
道德原则
《米德尔马契》
玛丽
-
描述:
玛丽在《米德尔马契》中并不占据重要篇幅,却是三位女性人物中唯一一位在婚姻家庭和人生方面取得成功的女性。她在智性认知和道德原则方面的知识使她脱颖而出,成为独具特色的成功女性。
-
空间焦虑理论视野下《野草在歌唱》女主人公心理分析
-
作者:
李蓓蓓
来源: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空间
个人空间
《野草在歌唱》
景观空间
玛丽
-
描述: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杰出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部小说,作者塑造了一位深受焦虑困扰的白人女性形象——玛丽,尤以空间焦虑最甚。从空间焦虑理论角度,分析《野草在歌唱》中女主人公玛丽遭受的焦虑
-
奥尼尔女性人物的共性与溯源——试析《月照不幸人》和《长日入夜行》中女性人物
-
作者:
张小丽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乔茜
奥尼尔
玛丽
溯源
女性人物
-
描述:
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在其众多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都呈现出奥尼尔式的悲剧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两部剧作《月照不幸人》和《长日入夜行》中女主角乔茜与玛丽的分析比较揭示奥尼尔女性观及其人物共性并试图追本溯源寻求其女性观的渊源。
-
奥尼尔女性人物的共性与溯源
-
作者:
张小丽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乔茜
奥尼尔
玛丽
溯源
女性人物
-
描述:
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在其众多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都呈现出奥尼尔式的悲剧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其两部剧作《月照不幸人》和《长日入夜行》中女主角乔茜与玛丽的分析比较揭示奥尼尔女性观及其人物共性并试图追本溯源寻求其女性观的渊源。
-
从露斯到玛丽:浅析尤金·奥尼尔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演变
-
作者:
郭兰
来源:
大众文艺(学术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
尤金·奥尼尔
《天边外》
玛丽
露斯
-
描述:
美国现代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作为剧作家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其女性观也是人们极为关注的。本文拟选取《天边外》中的露斯及《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玛丽这两位性格迥异女性进行分析,探究剧作家对女性的态度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剧作家创作成熟的表现,更是其人生观成熟的表现。
-
逆境中的典型女性形象探析——以《唐顿庄园》中的玛丽和《乱世佳人》中的斯嘉丽为例
-
作者:
程珊
来源: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成长
《唐顿庄园》
《乱世佳人》
斯嘉丽
玛丽
逆境
-
描述:
玛丽是热播英剧《唐顿庄园》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英国贵族后裔大小姐,斯嘉丽是风靡全世界的美国文学作品《乱世佳人》中浑身散发着迷人光彩的女主人翁。俩人都是从小生活在富足优渥环境中的美丽千金小姐,受人宠爱
-
简·德万尼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刘浩波
来源:
短篇小说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文化
女权主义思想
德万
女性主体意识
形象分析
玛丽
种族关系
道德败坏
性压抑
男权主义
-
描述:
一、引言20世纪初的澳大利亚是父权制观念主导的男权社会,男性具有权威地位,而女性则被边缘化,只具有"他者"的身份,缺失作为"人"的存在。男性为控制女性而创造出一种"理想女性"文本形象,即女性除了甘愿接受社会赋予她们的家庭职责,又需保持不现实的贞洁、禁欲的状态,以自己的人生换取对"爱"的守候。由此出现在男性作者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大都表现为对立的两极,即"天使"与"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