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纳吉布·马哈福兹“三部曲 ”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张嘉南   来源: 阿拉伯世界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作家   三部曲   妇女形象   艺术真实   马哈福兹   纳吉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殖民主义  
描述: 纳吉布·马哈福兹这位埃及当代著名的文学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青少年时代曾亲身经历了1917~1944年埃及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统治、要求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他向世界文学宝库献出的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1956~1957)细腻而逼真地描写了动荡时代各阶层人民斗争中的不同心态,把当时埃及社会生活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文艺作品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作者通过对1952年埃及革命前一段时间现实生活的全面洞察,高度概括和提炼,把众多人物的几代人的生活变迁浓缩在三部曲中,从生活真实升
浅谈川端康成笔下的“美”与“悲”
作者: 姜楠   来源: 职业杂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本民族   传统美   日本传统   人生观   民族特色   作品   女性形象   精神实质   诺贝尔文学奖   川端康成  
描述: 所谓风雅,就是发现存在的美,感觉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觉的美。——川端康成1968年,川端康成因其作品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民族的精神实质而登上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他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是因为他的作品
在底层发现善和美
作者: 段崇轩   来源: 黄河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作家   小说文体   小说创作   人文情怀   长篇小说   小人物   底层社会   诺贝尔文学奖   短篇小说  
描述: 段崇轩 偏居晋北一隅的青年作家王保忠,越来越受到了文坛和读者的青睐、喜爱。 近年来,底层文学成为一个声势可观、但又屡遭訾议的文学潮流。人们所以不满足于当下的底层文学,并不是说这样的文学不需要、不重要,而是觉得它局限在旧的写作模式中,譬如照相式的苦难展览、居高临下的理性批判、矫情造作的肆意美化等写作套路,遮蔽了底层生活的真实状态,看不到作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能力。王保忠无疑是一位地道的底层文学作家。他让我们感动和惊叹的是,在长期的生活磨砺和写作探索中,他以赤诚、宽厚、温暖的人文情怀,不仅表
诺贝尔文学花圃中盛开的东方奇葩
作者: 杨传鑫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诺贝尔奖得主   索因卡   戈迪默   文学创作   马哈福兹   泰戈尔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大江健三郎   川端康成  
描述: 文章详细地阐述了7位摘取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的亚非作家的共同特点及成就,认为他们为20世纪的世界文学增添了光彩,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演说
作者: 皮尔·瓦茨伯格   曹航   来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时代   作品   人生   女性形象   战争   诺贝尔文学奖   遗世独立   女性人物   笔记本  
描述: 无论在现代文学史中,还是在当代文学中,多丽丝·莱辛都占有一席之地。她帮助我们改变了观察世界的方式。至今大概没有别的获奖者曾创作出如此丰富的作品。我们可以徜徉在她的那些琳琅满目、体裁不拘一格的作品之中。这些或鸿篇巨制或短小精悍的作品,都反映了千差万别的社会生活与人类活动,隐含着对类化和强权的不懈反抗。
控制离爱有多远
作者: 李晨   来源: 中国审计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克里斯蒂   相信我   尤金·奥尼尔   SARS病毒   道家哲学   爱情   女性形象   男性世界   诺贝尔文学奖   社会与命运  
描述: 控制离爱有多远
论萧伯纳的女性观
作者: 李婧怡   孙媚   来源: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萧伯纳   社会意义   创造进化论   女性观   女性角色   莎士比亚   创作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生命力  
描述: 萧伯纳是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又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他一生创作了52个剧本,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一系列优秀戏剧至今仍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独特的研究价值。在萧伯纳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塑造了许多富有魅力性格的女性,这些女性角色似乎比男性角色更有感染力。
求索者的足迹——评肖淑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女性形象论》
作者: 商志荣   来源: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女性美   求索者   女性世界   作家作品   形象论   批判精神   女性形象   诺贝尔文学奖   《卢布林的魔术师》  
描述: 求索者的足迹——评肖淑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女性形象论》
身体、语言、权利
作者: 刘明录   黄艺平   来源: 山花·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品特   语言   女性人物形象   身体   解读   权利   剧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  
描述: 刘明录黄艺平 引言 由于“揭露了日常闲谈中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被压迫者紧闭之心门”,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品特被称为荒诞派作家,他在早年创立了自己的“威胁喜剧”,接着又发展了具有特色的“记忆剧”,在他的创作后期,剧作中显示出来的政治色彩越来越浓厚,这就是他的“政治剧”。在品特的剧作中,通常存在着莫名的威胁,品特用他独特的才能展现出口头语言的细微差异,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语言的多层意义,各式各样的停顿及沉默。这就是所谓的“品特风格”。 多
马斯开尔称村上春树离诺奖最近
作者: 舒坦   来源: 文学教育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出版交流   出版理念   特立独行   日本文学   《细雪》   谷崎润一郎   村上春树   诺贝尔文学奖  
描述: 布克奖创始人、英国出版名人马斯开尔(TomMaschler)最近受日本文学出版交流中心之邀访问日本,畅谈特立独行的出版理念。谈到日本文学,马斯开尔放言村上春树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马斯开尔心目中日本文学的绝佳作品是谷崎润一郎的《细雪》,他说,《细雪》向西方读者生动地展现了日本的风土和生活特色,其对日本女性形象的刻画是深入心灵与骨髓的。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