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从《一个真实的故事》解析黑人女性的“笑中带泪”
作者: 向燕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   形象   身份   历史   马克·吐温   黑人女性  
描述: 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很少出现女性形象,而《一个真实的故事》却完全围绕着一个叫瑞奇尔大娘的黑人女性展开,凸显了马克·吐温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黑人女性的同情。本文将从历史、形象、身份和话语四方面来分析黑人女性在马克·吐温作品中的"笑中带泪",即虽然她们经历了惨痛的过去,依然对未来抱着希望,笑对人生。
论王尔德戏剧《莎乐美》中的“凝视”与“反凝视”
作者: 李察   来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   王尔德   凝视   反凝视   权力   身体   《莎乐美》  
描述: 女性身体、话语建构等"反凝视"策略来对抗菲勒斯中心的男权凝视,并向我们展示了处于边缘地带的女性可贵的反叛意识和抗争精神,对于消解菲勒斯中心话语和颠覆男权文化统治有着深刻的启发意义。
权力·话语·女性--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菲尼斯小说”解读
作者: 耿潇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   novels”   权力   “菲尼斯小说”   双性同体   “Phineas   女性主义  
描述: ”的女性形象劳拉太太。作者从性别视角切入,并以福柯的话语权力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劳拉由反抗---妥协---反抗三个阶段的分析,阐述了父权制社会的话语权力在她身上如何得以运作和实施,同时还可以看到在权力网络中被
杜拉斯小说中的话语霸权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影响
作者: 于忠兰   来源: 枣庄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   女性意识   霸权   女性文学   性别意识   种族  
描述: 本文通过《情人》与中国女性文学的比较,从话语方面着手,分析其中流露出的话语霸权,而后从作者杜拉斯的个性以及其所从属的种族方面做一深入的分析和评判,目的是推动和提高中国女性文学和女性评论在话语方面的进一步提高.
关于“女性文学”界说的理论辨析
作者: 邓云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   观念   形象   作家   题材   女性文学  
描述: 本文从文学史、女性社会学和当前女性文学发展趋势等角度对“女性文学”的数种界说进行理论辨析,指出“女性文学”界说众说纷纭的原因及对女性文学发展的影响。
《消失的爱人》中不可靠叙述和话语权力对主体性的构建
作者: 张倩芸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话语   权力   婚姻   不可靠叙述   福柯  
描述: 《消失的爱人》一经问世就成为《纽约时报》2012年度最受欢迎的小说。吉莉安·弗琳在这本书中深入探讨了家庭关系动态学、两性关系及大众媒介的影响等主题。本文旨在从叙事策略,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和社会学三个
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叙事
作者: 杨丽丽   来源: 延安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话语   权威   解放区文学   叙事   视角   女性   性别  
描述: 呈现出的性别视角对叙事的影响、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叙事呈现出的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更好地了解解放区文学女性叙事的规律,及影响女性叙事特点的因素,可以更深入地领会这一特定文学中所表现出来
性别平等与媒体倡导——全球妇女的视角与本地个案研究
作者: 陈雯锐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   话语   权力   GMMP   表征   媒体监测   性别平等  
描述: 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的“全球媒体监督项目” (Global Media Monitoring Project, “GMMP” ),是一次女性主义(Feminism)和妇女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对媒体进行的介入和研究。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厘清GMMP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分析全球化的妇女性别视角这一视野的理论基础;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指出:GMMP作为女性主义对媒介的干涉,在女性主义理论和媒介研究这一交叉学科的背景下呈现出怎样的理论特点和前景。在此基础上,本文亦将试图对本土的媒体倡导和性别平等状况进行个案研究,并以此反
现代中国的“新妇女”话语与作为“摩登女郎”代言人的丁玲
作者: 江上幸子   来源: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郎   话语   代言人   劳动妇女   丁玲   职业妇女   现代中国   早期作品   贤妻良母   女性形象  
描述: 本文把清末至中日全面战争之前的“新妇女”话语划分为五个时期:A.“贤妻良母”时期,B.“娜拉”时期,C.“职业妇女”时期,D.“摩登女郎”时期,E.“劳动妇女”时期。努力塑造合乎建构民族国家需要
理想与真实:对当下惠安女绘画形象话语的反思
作者: 蔡永辉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   社会关注   理想   新中国成立   艺术创作   惠安女   绘画形象   绘画创作  
描述: 自有图像的年代起,绘画满足人们把想象世界具体化和形象化的作用,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当绘画的图像与社会的某种认同直接对应起来后,这种普遍化的认同又使得图像很容易成为具有社会意义的符号。回顾中国当代的绘画创作,由图像引发的符号化创作不乏少数,其中,惠安女性的形象一直是艺术界持久的创作主题之一。虽然惠安女的形象
< 1 2 3 ... 8 9 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