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诗词】搜索到相关结果 29 条
-
唐宋城市商业功能的发展与诗词爱情抒写新变
-
作者:
蔡燕
来源: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商业功能
唐宋城市
新变
诗词
爱情抒写
-
描述:
中晚唐以后,随着城市商业功能的逐渐强化,古典爱情理想光辉在商业化的酒宴歌楼觥筹交错的声色调笑中逐渐黯淡,审美趣味以富艳为美,文学中女性形象非伦理化,脱离了现实人伦的束缚,成为"被看"对象,爱情抒写的托喻色彩渐趋淡化。
-
喷薄而出 气壮山河——秋瑾诗词艺术风格探赏
-
作者:
贾庆成
来源: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豪放
艺术风格
诗词
秋瑾
雄浑
-
描述:
秋瑾不仅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而且是风格独具的诗词家。秋瑾的诗词创作以东渡日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从内容和主题上看,秋瑾的诗词始终以表现男女平权思想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情怀为主
-
王昌龄诗和柳永词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
作者:
沈美君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诗词
柳永
王昌龄
女性形象
-
描述:
唐代诗人王昌龄和宋代词人柳永在中国古代韵文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虽然他们分属不同时代,一为诗人,一为词人,但是女性题材一直是二人诗歌中的重要内容,且这一题材的作品也突出代表了二人的文学成就。作为各自时代的代表性作家,王昌龄是较早展示唐诗面貌的诗人,柳永是较早展示宋词特色的词人,他们在用诗和词两种体裁写女性形象这一传统题材上有许多鲜明的特点,既各具风姿又有一定的联系。他们都是以一种充满同情的态度来关注女性,描写女性,也写出了唐宋两代女性真实的生存状态、性格特征和生存愿望。学术界对王昌龄诗中的女性形象及柳永词中
-
区域文化视阈下的明清徽州女性诗词创作研究
-
作者:
刘成明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
诗词
徽州
明清
女性
-
描述: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明清以来徽州地区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产生些许影响并得以流传下来的由女性创作的有关诗词方面的文本,它们构成了徽州女性的叙事倾向,反映了徽州女性的真实生活面貌,同时
-
高旭诗词中的“ 西方”
-
作者:
杨理沛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心理诉求
文学转型
价值判断
高旭
诗词
西方
-
描述:
高旭与近代中国的风云演变紧密相连,他在诗词中择取与言说"西方",并不是源于欧美的直接经验,更多是日本的"影响"或日本化的西方知识,主要包括先进的西方政治形象、志士仁人及开拓者形象、理想化的新女性形象
-
王国维诗词研究
-
作者:
林晓筠
来源:
东吴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苕华词
清遗民
诗词
观堂别集
人间词
观堂集林
王国维
-
描述:
王國維是清遺民的代表人物,身處其時,王國維眼見傳統文化價值觀與道德觀隨著政治體制的崩解而衰微,他和所有的清遺民一樣,企求社會重整,以重建道德秩序做為政治立論的根據和理念,並反思西方思潮對中國的戕害。在緬懷傳統與抗拒新勢力、新政體、新思潮中,清遺民們做了多面向的思考,並且藉由書寫,構築自我認同的群體記憶,並且希望透過文字將這些群體記憶流傳下去。王國維正是清遺民之一,在清遺民中,他是比較保守溫和的一派,他並沒有積極改革或尋求復辟,只是一再地嘗試用哲學、美學、文學、史學、經學挽救中國人民空虛的心靈與振興衰敗的中
-
雷瑨、雷瑊《闺秀诗话》
-
作者:
张丽华
来源: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人
编辑
《申报》
诗话
诗词
著述
小说集
女性文学
-
描述:
《闺秀诗话》16卷,雷瑨、雷瑊辑。雷瑨(1871—1941)字君曜,别号娱萱室主,笔名云间颠公、缩庵老人等。松江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初任扫叶山房编辑,后任《申报》编辑多年。工诗词,善文
-
激情火发交流电 佳句风推顺水舟 《秋枫吟草之二·导论》
-
作者:
庄严
来源:
诗词月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山水诗
生命
律句
张家界
绝句
诗词
激情
当代
交流电
女性文学
-
描述:
(一)李书文女史的《秋枫吟草之二》,像一块具有强大吸引力的磁石,使我捧读再三,不忍释手。可以说,秋枫的诗是生命和生活感悟的心画,生命和生活中的一切,在她心眼里无处不充满和洋溢着诗情。正如我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李泽厚2011年提出的."情本体"是人生的真谛,存在的真实,最终的意义。诗人的"情本体"就是诗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又叫"情理结构"
-
从秋瑾诗词的悲秋情结看秋瑾与“秋士之悲”
-
作者:
王颖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秋文学
中国古代
中国文学史
诗词
伤春
悲秋意识
秋瑾
忧患意识
女性文学
中国女性
-
描述: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以拆字法将"愁"巧妙地阐释为"心上秋",显得十分有趣。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中国古代饱经忧患的文人悲秋情结的曲折反映。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历代文人就在这凛冽的秋气中徘徊、高歌或悲鸣。长久以来,悲秋与怀人伤别、羁旅飘零、悲士不遇等主题相联系,不仅外化成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而且内化到文人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一种深厚的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与沉淀,即"悲秋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