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觉醒】搜索到相关结果 279 条
-
从《十三夜》与《伸子》看女性意识的觉醒
-
作者:
王延红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女性意识
生态女性主义
樋口一叶
宫本百合子
觉醒
-
描述:
,且对当今女性处理婚姻、家庭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笔者选取了两位作家作品中以女性离婚为主题的小说即樋口一叶的《十三夜》和宫本百合子的《伸子》为研究对象,探讨作品反映的从明治时期到大正时期约30年间日本女性意识的觉醒。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更好地解决由男性和女性这两个缺一不可的要素组成的家庭如何和谐共处这一社会问
-
论《喜福会》中觉醒的女性形象
-
作者:
许文静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中国传统文化
存在性
喜福会
自主意识
觉醒
母亲
种族歧视
女性形象
生存环境
-
描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美国华裔文学的转型期和觉醒期,是走向成熟与繁荣的阶段。此阶段涌现出一批富有影响力的华裔女性作家,其中谭恩美是代表人物之一,且在当今华裔作家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她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
-
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觉醒后的悲剧性命运
-
作者:
乔茹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运动
男权社会
性别歧视
女性意识
女性身份
女性权利
觉醒
布兰顿
男性社会
女性形象
-
描述: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世界第一次大声疾呼女性权利,由此拉开了女性主义的序幕,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女性主义的理论思潮,其发展由关注女性的政治权利到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权利中心主义,这场运动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其层面之广、程度之深、理论之丰富,成为世纪之交历史舞台上的一道奇观。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下,女性主义电影也迅速发展起来。
-
女性意识的混沌与觉醒:以张爱玲“疯女人”小说为例
-
作者:
李颖
来源:
出版广角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曹七巧
中国现当代文学
疯女人
张爱玲
封建社会
女性意识
金锁记
抗争精神
觉醒
女性形象
-
描述:
"疯女人"在自己充满悲剧的一生中,有着对自己命运的思索和认识,渴望真挚的爱情,希望拥有幸福的人生,处处显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张爱玲笔下的"疯女人"形象,充满欲望和苦闷,充满叛逆和抗争精神,为中国
-
性觉醒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兴起
-
作者:
徐仲佳
来源:
文学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女性作家
现代性爱
觉醒
五四新文化运动
女性解放
身份焦虑
现代女性文学
女性形象
自觉
-
描述: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诸因素中,性觉醒对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兴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性爱思潮带来的性觉醒在1920年代撕开了数千年来男权意识形态的帷幕,使得女性作家具有了"为人"与"为女"的双重自觉
-
不断自我超越的塞莉形象
-
作者:
程静
来源: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蒙
女主人公
黑人女作家
主人公形象
研究性
觉醒
主动性
自我超越
客观分析
女性形象
-
描述:
大部分研究性作品侧重将《紫色》的女主人公——塞莉界定为一个逐渐觉醒的女性形象,特别强调莎格和索菲亚两人对她的启蒙作用,却往往忽视塞莉自身的主动性。然而通过对塞莉形象的客观分析,可以发现塞莉在改变自己
-
悲剧中的自我崛起
-
作者:
丁晓俊
来源:
群文天地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弃妇诗
男权社会
女子
悲剧色彩
觉醒
诗经
爱情
宗法制度
女性形象
女性自我意识
-
描述:
《诗经》弃妇诗中塑造的各种女性形象常被视为经典为后人评论,从中我们看到了女性作为男权社会中的附庸的悲剧,但我们也从她们身上看到自我崛起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本文试图从这些悲剧中分析她们自我意识的觉醒
-
曹禺笔下的中国女性:觉醒的“天使”
-
作者:
牛海兵
来源:
当代教育发展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资产阶级
觉醒
知识女性形象
《北京人》
曹禺
天使
1940年
中国女性
-
描述:
1940年,曹禺创作了《北京人》,塑造了继蘩漪、陈白露之后第三个成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形象——愫芳,这也是作者对小资产阶级女性命运的又一步探索,这是一个终于摆脱了旧时代的命运而勇敢地走向新生活、新世界的妇女典型。
-
从曹禺剧作中的几个女性形象看中国妇女的觉醒
-
作者:
任少东
张紫娟
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曹禺剧作
现实主义
北京人
中国妇女
觉醒
周朴园
三十年代
女性形象
陈白露
二十世纪
-
描述:
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在他的代表作《雷雨》、《日出》、《北京人》里,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她们,深刻地反映出旧中国妇女所遭受的摧残与侮辱,描写了她们的反抗和逐步觉醒.同时,也预示了中国妇女的解放,只能也必将随着人民革命的最后胜利而实现.曹禺这三部剧作所反映的二十世纪二
-
同是对一个问题的理性探讨——试论《雷雨》与《这是谁的罪》的个体觉醒问题
-
作者:
农迎春
来源: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蘩漪
男主人公
悲剧形象
女主人公
雷雨
女性意识
石评梅
觉醒
文学史
女性形象
-
描述:
自《雷雨》诞生之日起,蘩漪就成为了文坛上一个震撼人心的悲剧形象。冰华较之于蘩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极为陌生的,她不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女性形象,甚至很多文学史都不曾提及。她是石评梅于1922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被人们称为"问题剧"的《这是谁的罪》中的女主人公。该剧讲述了两个留美回国,两情相悦,志同道合,并热切地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恋人王甫仁和陈冰华,因遭家庭的反对,男主人公最终被家庭"软化"而酿成了女主人公陈冰华设计杀人,又与男主人公双双自杀的爱情悲剧。由于过于极端和悲情,在当时曾引起很大的争议,引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