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自由】搜索到相关结果 40 条
-
浅析《唐璜》中拜伦的人格体现
-
作者:
朱琼琼
来源:
黑龙江科技信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拜伦
唐璜
自由
"阿尼玛"原型
-
描述:
<唐璜>是拜伦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待生活、自由、爱情及死亡的态度.他的诗歌中的女性人物缺乏主体性和真实感,折射出拜伦对女性的矛盾心态,并且拜伦在这篇叙事诗创作中呈现出浓郁的死亡意识.
-
自由的向往与恐惧:浅析凯特·萧邦《一个小时的故事》中的女性写作策略
-
作者:
刘利平
陈茹
来源:
青年科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自由
罪恶感
-
描述:
的故事》是其短篇小说的精华之作。其中所塑造的马拉德夫人对于丈夫突然死去后所感受到的对于自由的渴望令人感触颇深。这是对一位表面体面富足的已婚妇女对于不平等婚姻的束缚感到愤懑和不满的最触动人心的勾画,然而
-
新世纪女性诗歌:女性文学存在转换的先锋
-
作者:
马丽敏
来源:
丽水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
先锋
女性诗歌
技术内在化
-
描述:
女性写作在当下面临双重困境,从文本来看,要么是表达女权主义性政治的肉身写作,要么就反其道陷入与男权话语同谋的无性别写作当中。21世纪的女性诗歌率先打破了这样的困惑,以更为先锋的姿态,总体表现了技术更加内在、启蒙的另一种承诺和超前性的身体叙事,为女性文学在新世纪面临存在身份的转换时,开辟了一条必经的先驱之路。
-
超越疯狂与死亡的“自由“:浅析十九世纪女性文学对男权的反叛
-
作者:
肖菲
来源:
科教文汇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意识
自由
死亡
疯狂
-
描述:
十九世纪是女性开始萌生独立意识的时代,在反抗父权制压迫的过程中,她们以疯狂和死亡为代价换取“自由“,唤醒了成千上万女性的独立意识.
-
反“集权主义”文化的最高体现:评《男子监狱》
-
作者:
李翠竹
来源:
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由
女性化
集权主义
监狱
-
描述:
柳德米拉·彼得鲁舍夫斯卡娅是后现代主义女性文学作家,她丰富的创作手法和"别样"的美学立场阐释了新时期诸多文学潮流。《男子监狱》是彼得鲁舍夫斯卡娅对男性进行解构的一部典型作品。《男子监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等充分体现了文章的深刻内涵与作者的创作意图,她通过《男子监狱》传达了无政治派别、无权力中心、无性别倾向的最佳状态。
-
浅析《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
-
作者:
裘娜
来源:
双语学习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尊
女性意识
自由
-
描述:
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一反当时资产阶级社会流行的伤感小说,惊险传奇的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以自己的创作表现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独辟蹊径,起了为现实主义铺路的车前石的作用,她对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和资产阶级的买卖婚姻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主张妇女人格独立,争取平等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建构起了女性文学的主体意识,表现了进步的思想。
-
存在主义视角下《丹尼尔·马丁》中的自由
-
作者:
华小培
来源:
扬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约翰·福尔斯
自由
存在主义
《丹尼尔·马丁》
-
描述:
大大增加了小说的阅读难度,使得它成为福尔斯小说中少有人问津的一部作品。其实,福尔斯在《丹尼尔·马丁》的创作中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激情,因而《丹尼尔·马丁》更为集中地体现了他作品的一贯主题:自由。本文借用
-
摆脱“他者”身份,寻求自由之路:对《金色笔记》中女性“他者”的研究
-
作者:
解丽丽
来源:
鲁东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主体性
他者
自由
《金色笔记》
-
描述:
多丽丝·莱辛(1919-2013)是英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被誉为“女性经验的史诗作者”。作为莱辛最有代表性的小说,《金色笔记》以其对现代女性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深刻剖析,对现代女性在混乱的当代社会中生活和思想状况生动、详细的再现,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广泛赞誉,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一。尽管莱辛本人并不承认《金色笔记》是一部女性主义小说,但读者在细读文本之后就会发现,这部作品以女性性别意识为中心,揭示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境况中建构自我的过程。根据“他者”的理论,自我是在与他者的对立中确定自己的存在的。本文即以
-
自由与责任:玛丽娜·卡尔对爱尔兰女性的存在之辩
-
作者:
张雪玲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由
女性存在
责任
玛丽娜?卡尔
-
描述:
玛丽娜?卡尔是自格里高利夫人以来爱尔兰剧坛最重要的女性剧作家,也是活跃在当代爱尔兰剧坛年轻一辈中最具才华的一位,她的作品以其独特而大胆的笔触成为当代剧坛最有力的声音之一。卡尔崛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她笔耕不辍,著作颇丰,最富代表性的当属创作中期的三部曲,包括《梅》、《鲍西亚.卡夫兰》和《猫原边......》。这三部剧作集中刻画了一系列独具个性、姿态鲜明的女性人物,成为奠定卡尔剧坛地位的标签作品。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大多从爱尔兰文化角度入手,从主题、结构、风格、技巧以及舞台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然而,从
-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的人文主义解读
-
作者:
徐昭宏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性
社会道德
自由
人文主义
-
描述:
英国作家福斯特被评论界誉为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二十世纪文坛上他以《霍华德庄园》著称。他著有另外五部小说《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1905),《最长的旅行》(1907),《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印度之行》(1920),《莫瑞斯》(1914)。他的小说生涯不如他的散文写作出色,但其文学思想及人文主义思想在小说中表现得较出色。他从简·奥斯汀和巴特勒的作品中吸收了精华。他的作品涵盖了不同文学样式,包括故事、人物对话、作者叙述和评论。在他的小说中,他选择了不同的背景。其中《天使不敢驻足的地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