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美狄亚】搜索到相关结果 77 条
-
女性笔下的自我救赎:以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解读《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
-
作者:
王真祯
来源:
新疆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传统道德
美狄亚
自我救赎
-
描述:
建立起独立于男权主义、有自身性别特征的文学、文学史和文学理论,以追求在人权上与男性的平等。《美狄亚和她的孩子们》是典型的适用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研究文本。Л.Е.乌利茨卡娅是20世纪著名的俄罗斯作家,是
-
《美狄亚》与《窦娥冤》情节结构比较
-
作者:
罗婷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窦娥冤
比较
情节结构
美狄亚
-
描述:
《美狄亚》和《窦娥冤》同为戏剧体裁,又同为女性抗争的题材,两者有比较大的可比性。本文突破仅从内容上的比较研究,从情节结构这一艺术形式角度对两者作一比较。本文采用叶维廉的“模子寻根说”,强调把作品放在
-
从美狄亚看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杨科
来源:
学术界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化
地位
美狄亚
价值
女性形象
-
描述:
美狄亚人物原型源于古希腊神话 ,是欧里庇得斯在著名悲剧《美狄亚》中塑造的一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以她来关照当今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地位的不平等 ,价值的失落和角色的物化
-
试析《老妇还乡》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次晓芳
来源: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仇
《老妇还乡》
美狄亚
女性形象
异化
-
描述:
《老妇还乡》女主角的形象塑造在该剧占有重要地位。从女性形象的角度来分析这部戏剧作品,对老妇克莱尔这个女性形象作出新的理解;分析其悲惨遭遇及心路历程,揭露女性在男权社会地位的低下及悲剧性命运。
-
拉辛对古希腊戏剧的继承与超越——以美狄亚、爱妙娜、费德尔三位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为例
-
作者:
邓斯博
来源:
法国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妙娜
欧里庇得斯
费德尔
美狄亚
拉辛
-
描述:
拉辛作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曾毫不讳言地表示过对古希腊戏剧的学习.同时他也以擅长刻划女性人物形象闻名,这一点与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中的欧里庇得斯很相似.两者笔下的美狄亚、爱妙娜、费德尔三位
-
美狄亚复仇与女性主体地位复归之路
-
作者:
李景琦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仇
主体地位
美狄亚
复归
女性主体地位
-
描述:
从古希腊神话中来自科尔喀斯的痴情公主到欧里庇得斯戏剧中的复仇妻子,美狄亚因其极具震撼力的悲剧命运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具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本文通过对美狄亚帮助伊阿宋盗取金羊毛、美狄亚被丈夫抛弃和美狄亚
-
从夏娃到安娜——西方文学叛逆女性形象主体意识透析
-
作者:
韩霞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娜
美狄亚
叛逆女性
卡门
夏娃
-
描述:
叛逆女性形象的塑造是西方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从夏娃到安娜,女性在争自我、求生存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她们的叛逆,分别代表了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四个阶段:自在、自知、自觉、自为;她们的挣扎,说明了女性价值实现的艰难和艰巨。
-
美狄亚与细侯“弑子”行为的比较分析
-
作者:
谭晓丹
来源: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仇
细侯
弑子惩夫
美狄亚
女性
-
描述:
古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笔下的美狄亚与中国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笔下的细侯都是卓立于世界文坛的复仇女性形象的典型。美狄亚与细侯身上的酒神精神,促使她们在巨大的仇恨面前,陷入了“酒神状态的迷狂”,用手
-
两个不幸家庭的反抗女性:美狄亚与娜拉之比
-
作者:
苏佳依
来源:
锦绣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反抗
不幸
娜拉
美狄亚
时代意义
-
描述:
美狄亚和娜拉同是文学作品中具有反抗意识的女性形象。虽然她们性格迥异,反抗的方式也存在着天壤之别,但相似的爱情轨迹、相通的意识觉醒,以及同样可贵的时代意义,都将这两个从不幸家庭中挣脱而出的女性紧紧绑在了一起。透过比较的视角,深入窥探两位女性的精神世界,将会发现她们共通的内心与反抗的可贵。
-
一棵罂粟下,开出两色花:从商三官和美狄亚看中西方复仇文学
-
作者:
李毓霞
张健
来源:
神州(上旬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复仇
文学形象
美狄亚
商三官
差异
-
描述:
商三官和美狄亚分别是中西方文学非常富有代表性的复仇女性的形象,但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商三官和美狄亚在复仇中的动机、表现迥然不同,最终复仇的意义也不同.这些不同,正彰显了中西方复仇文学在特质上的根本差异,从而揭示了中西方文化在面对同一主题时显现出来的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