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浅析《喧哗与骚动》中的母女关系
作者: 王峰灵   来源: 昌吉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分析   男权社会   妇道观   母女关系  
描述: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重要作品之一.作者塑造了两位重要的女性人物,康普生夫人和她的女儿凯蒂·康普生.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母女关系来诠释作者对当时妇女地位和生活状况的认识,揭示福克纳对当时南方妇女的心理倾向.
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母女关系的政治叙述
作者: 刘传霞   来源: 晋阳学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母女关系   自我主体   性别认同  
描述: 中国现代女作家打破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僵化想象,描绘了丰富多彩的母女关系图景,填补了女性书写历史的"空白之页",不仅为女性建立自我主体提供了重要文化途径,而且也为改变父权制统治之下的压迫/被压迫的对抗性社会提供了想象与参考的文化空间,因而对现代文学母女关系文学叙述的梳理与清点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光辉与艰难
作者: 蔡莉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主义   母女关系   黑人社区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迄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从1970年发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到2003年出版《爱》,她共发表了8部长篇小说。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数是女性,其中半数以上是母亲,或者既是母亲又是女儿,母女关系是莫里森小说以一贯之的主题之一。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论文从妇女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莫里森的三部作品即1973年的《秀拉》,1977年的《所罗门之歌》和1987年的《爱娃》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探讨。莫里森的小说所观察和描绘的世界似乎只是一个黑人妇女的世界,却是种族、性别、阶级等政
从疏离到认同
作者: 陈惠君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疏离   母女关系   认同   女勇士  
描述: 汤亭亭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和争议性的华裔女作家之一,在文学圈内长期受到关注。其代表作《女勇士——生活在群鬼中的少女回忆》自1976年问世以来,在出版界和学术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是一部在众多的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评述最多,评价也最高的小说。美国教授们纷纷把该小说作为当代美国文学、女性研究、族裔研究和人类学的必读教材。该作品取得了如此规模的成功表明了华裔文学以其自身的特点逐渐在美国文学界确立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华裔美国文学也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引起了社会各学术领域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学者纷纷从女性主义,后殖民
美国华裔女性形象定位——一个美国文学研究的角度
作者: 艾磷   朱一箐   来源: 上海商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身份   美国华裔文学   两性关系   母女关系   女性气质  
描述: 本文所涉及的问题是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华裔女性是如何从文化、种族、性别的他者地位,逐步走向自我觉醒和自我开拓的.通过文化研究及文学比较等手段对各阶段的文学文本和社会、文化、历史等问题作了较为细致而深入的探讨,追溯了华裔女性生存、发展的艰辛与挫折,揭示华裔女性形象随美国华裔文学发展而演进的脉络;从若干女性问题出发剖析了华裔女性自身的矛盾与迷惑.
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爱》的黑人女性主义研究
作者: 李东风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意识   母女关系   自我身份认同   黑人女性主义理论   姐妹情谊  
描述: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现在是当今美国乃至世界文学舞台上的一名杰出的小说家。黑人和妇女的双重身份使她的写作可以深入黑人妇女的心灵。发表于2003年的小说《爱》是她的最新作品。国内外的文学评论界对她的前七部小说(《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爵士乐》和《乐园》)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爱》在美国反响强烈,但在中国却很少有人对它进行学术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从黑人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对这部小说进
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言说
作者: 王英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身份建构   边缘弱势   雌雄同体   母女关系   爱情与女性自我  
描述: 本论文以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及女权主义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美国华人女作家在种族文化和性别文化双重夹缝中,是如何打破沉默并建构华人女性身份。论文首先结合文学界的不同看法,将“美国华文文学”和“新移民文学”的概念作了简要的界定。第一章简要介绍了美国华人女性文学历经百年的发展史。论文第二章阐述了美国华人女作家继承中国文化的传统,打破沉默建构华人女性的自我身份。华人在美国属于少数民族,位于主流文化的边缘。作为少数民族的女性,美国华人女性首先是欧美世界中的华人,其次她们是东方男人世界中的女性,同时她们又是西方男性世界中
光辉与艰难——论莫里森小说中的母女关系
作者: 蔡莉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妇女主义   《爱娃》   母女关系   《最蓝的眼睛》   黑人社区   莫里森小说  
描述: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文学史上迄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从1970年发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到2003年出版《爱》,她共发表了8部长篇小说。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数是女性,其中半数以上是母亲,或者既是母亲又是女儿,母女关系是莫里森小说以一贯之的主题之一。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本论文从妇女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莫里森的三部作品即1973年的《秀拉》,1977年的《所罗门之歌》和1987年的《爱娃》中的母女关系进行了探讨。莫里森的小说所观察和描绘的世界似乎只是一个黑人妇女的世界,却是种族、性别、阶级等政
论当下中国家庭伦理剧中母女关系的文化涵义
作者: 陶文文   来源: 上海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庭伦理剧   母亲形象   母职   母女关系   母亲价值   母爱  
描述: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家庭伦理剧日渐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从《渴望》的初步尝试,到《风雨丽人》、《咱爸咱妈》、《儿女情长》的逐步探索,再到近年来的《浪漫的事》、《家有九凤》、《婆家娘家》、《我的泪珠儿》、《母亲》、《十月怀胎》、《母亲是条河》、《中国母亲》等围绕家庭亲情展开叙事的普通百姓生活故事,每每都能掀起强大的收视旋风。这些电视剧或多或少都描写了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情感变化,她们之间时分时合,或依恋或对峙,有欢笑也有矛盾,但无论何种状态,终归离不开母女间永远割不断的亲情纽带的牵
二十世纪女性作家笔下的母女关系研究
作者: 邱单丹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形象   母女关系   母亲谱系   消解   母性   重写  
描述: 中国古代文化里,女性实际处于“无名”状态,人类的母性历史无从展现,母女关系史更是不存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开始了对母亲形象以及母女关系的书写,对母爱的异口同声的赞美和歌颂,集中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女儿在母爱与情爱的矛盾中挣扎,展现了两种对立的文化对现代女性的争夺。三四十年代日益严峻的民族存亡危机时期,展示母亲的不幸和困苦生活成了女性作家笔下的重要内容,还出现了一批的献身精神与母性完美融合的伟大母亲形象。丁玲的《母亲》第一次着眼于母亲的觉悟与解放,讲述女性寻求自我的生命历程和互相同情支持的母女之爱。张爱玲笔下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