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美”的独白与死亡——从安德森《森林之死》到张爱玲的《花凋》
作者: 霍冬克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失语   死亡   独白   话语霸权  
描述: 安德森的《森林之死》在格兰姆斯家的女人“喂”的行动中发现了一个没有符号的世界,同时也发现了现存文明的有限性。他在女主人公死亡时刻展现的美,成为男权视界中孤寂的独白霸权阴影里的自虐体验。“美”是一件
孤独的生存体验 执著的精神追求——陈染创作论
作者: 郑崇选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孤独   陈染   死亡   执著  
描述: 陈染是当代文学中一位重要而独特的女作家 ,她以自己大量的文本执著地探求着女性特殊的心理经验 ,体现了明显的现代性色彩 ,为 2 0世纪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本文试图通过对陈染文本的整体性解读 ,揭示陈染创作的独特性以及为女性文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毕淑敏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生之美
作者: 李艳瑞   来源: 云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毕淑敏   人性   母爱   死亡  
描述: 毕淑敏是新时期文坛上一位非常独特的作家,在生命如花的年龄去西藏阿里戍守边疆。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下,死神随时逼迫着年轻的生命。对于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的体验,深刻地影响了毕淑敏对人生的看法。在毕淑敏的文学作品中,一直追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当代作家群中,毕淑敏应该属于大器晚成的作家,于80年代后期才登上文坛。但初露头角,便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阅读毕淑敏的作品,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家对生命与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本文在细读毕淑敏文本的基础上,归纳梳理了毕淑敏在创作中所展现的真、善、美,进而揭示出毕淑敏创作的深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黑暗的心》中库尔兹的死亡
作者: 陈小双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黑暗的心》   生态女性主义   康拉德   死亡  
描述: 本论文以《黑暗的心》中的库尔兹的死亡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库尔兹死亡的原因和必然性。《黑暗的心》是英国现代主义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关于《黑暗的心》的文学评论的文章层出不穷
家国之躯与角隅之体:五四女性身体观的两种表达
作者: 韩晓琴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青年》   身体   疾病   死亡  
描述: 五四新文化时期是近代社会和思想文化发生重要变革的历史时期,妇女解放运动得到广泛重视和提倡,女性身体解放被纳入时代解放的叙事中,女性解放的话语言说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以《新青年》为战场,许多新文化领袖以“民主”、“科学”为旗,从反对封建礼教、倡导个性解放的立场出发,对社会传统道德、男女两性关系中违背民主、理性、科学的旧有陋习及陈腐教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新青年》中关于女性贞操问题的讨论呈现两种话语言说:伦理的觉悟(公共性话语言说),在“民主”、“科学”大旗下将贞操问题纳入新的伦理观念中,将其作为反对旧道德的有
论虹影作品中的逃离意识
作者: 张妍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逃离意识   饥饿   认同   死亡  
描述: 虹影,旅英华人女作家。她最早的作品成名在台湾,而后是在欧洲。虹影迄今为止出版的小说创作,早期多为短篇形式,近期则多为长篇小说,而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作品,其中处处可见她自己的身影。后来她移居国外多年,虽然身在他乡,但她依然坚持用母语写作,跟随着中国文坛发展的脚步。无论是在小说创作技巧还是形式上都在尝试着不同的创新和探索。虹影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被归类为女性文学或者先锋文学,但本人阅读她的作品更多关注的是她内心的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率真、较劲、不服输的生命力量。而在这种生命力量的指引之下,又对生活充满希望与寄寓。
女性生命体验的独语与对话
作者: 傅湘莉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存在价值   女性意识   死亡   女性文学  
描述: 中国当代文坛中一直不乏有关“死亡”的叙述。当时间推进到世纪转型期,有关“死亡”的叙述尤为突出。在莫言、阿城、马原、余华、洪峰、苏童等作家笔下,死亡场景与死亡意象高频率地出现。他们用自己或真实感人或
通向自我的之路--对《觉醒》的女性主义解读
作者: 王晶红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批评   自我   死亡   女性解放  
描述: 凯特·肖邦的《觉醒》被认为是历史上由美国女作家所著的第一部取得美学上成功的小说,同时也开创了美国传统女性文学的新时代。小说在描写主人公的性和社会解放方面均超越了前人。我的论文主要探索主人公的觉醒历程和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理解她的死,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肖邦的作品。本文的三章有机的构成一个整体意在得出:只有超越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身份认同标准,一个新的自我才能重生。
《蝴蝶梦》女性人物丽贝卡和现任德温特夫人对比研究
作者: 肖聪   殷慧智   来源: 剑南文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蝴蝶梦》   现任德温特夫人   丽贝卡   死亡   悬疑小说  
描述: 本文通过对小说《蝴蝶梦》女性人物丽贝卡和现任德温特夫人作为研究对象,从两者的身份地位、性情为人、对待婚姻的忠诚度和不同结局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研究现任德温特夫人在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
性、焦虑、死亡及其表达的形式:张爱玲小说中“鞋”意象的内涵阐释
作者: 冯爱琳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爱玲   焦虑     鞋意象   死亡  
描述: "、"死亡"的多重意涵,既是对传统文学中"鞋"意象内涵的继承,更是对其意旨的拓展,成为解读女性人物丰富复杂内心世界的密码,是女性荒凉一生的见证。她借助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