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商品时代婚恋观衍变后的文学叙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婚恋题材小说解读
作者: 郭力   来源: 北方论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叙事   女性文学   婚恋观  
描述: 婚恋观的嬗变是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发生裂变的一个观察窗口,变化的形态及原因折射出商品时代下现代人生活状态与文化心理的变迁,涉及道德困境与法律难题。女作家婚恋题材小说以女性视角与女性生命经验为叙事基点,深切感受到商品经济时代不仅消费女性身体,还消费婚姻的社会现象,通过文学叙事想象的方式,传达出现代女性意识对物化婚姻的忧思与批判。女作家对商品时代婚恋观衍变轨迹的描述,不仅使我们观察到当今社会婚恋观呈现出的复杂的社会文化景观,还通过文学叙事来理解作家基于个人化立场的对物化社会的现代性批判。
美国华商女性文学叙事的文化回归
作者: 汤琳   来源: 学术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   重构   文学叙事   采借   文化回归  
描述: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叙事存在于由本族的男权、异族的白人种族主义者和白人女权主义者对他者的话语压迫所构成的多重异质语境中。为了消解诸多不利因素,构建个人文化认同与自我身份,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将传记书写作为自己的发声平台,采借中国文化精髓,利用后现代拼粘、戏仿等创作手段,重构美国华裔文学叙事,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回归。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叙事的文化回归
作者: 汤琳   来源: 学术界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   重构   文学叙事   采借   文化回归  
描述: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叙事存在于由本族的男权、异族的白人种族主义者和白人女权主义者对他者的话语压迫所构成的多重异质语境中。为了消解诸多不利因素,构建个人文化认同与自我身份,美国华裔女性作家将传记书写作为自己的发声平台,采借中国文化精髓,利用后现代拼粘、戏仿等创作手段,重构美国华裔文学叙事,实现对中华文化的回归。
作为一种性别政治的文学叙事―以张爱玲的“参差对照”为个案
作者: 董丽敏   来源: 社会科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复   细节   参差对照   性别政治   文学叙事  
描述: 如何从文学叙事层面对性别政治进行有效分析,一直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所面临的难点之一。张爱玲利用“细节”与“宏大”的变奏,探索了女性与政治新的关联方式,但在性别政治内涵方面建构性不够;借助“重复”,张爱玲对女性与历史的关系进行了富有深意的改写,但离家别国之后个人生命体验的姜缩,又使得这一改写更多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因而,张爱玲的“参差对照”的叙事仍然是一种未完成的性别政治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语境中性别政治实践的艰难。
中韩女性文学的对比研究
作者: 金姗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语言   主流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   中韩   艺术表现方式   文学叙事   性爱描写   朴婉绪   女性地位   文化环境  
描述: 由于相似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韩两国的文学自古以来就一衣带水,相互影响,而随着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发展,中韩两国的女性文学都以各自民族属性的感觉和视角关注着中韩两国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各自的作用。纵观中韩的女性文学发展历程,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别,而通过两国女性文学之间的分析和比较,对于了解两国女性意识、女性文学、女性艺术表现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女性文学创作的新趋势:从“苦难叙事”到“常态叙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乡下人进城   “乡下人”   乡村女性   矛盾冲突   文学叙事   苦难叙事   女性文学创作   城乡对立  
描述: 文学院乔以钢教授等发表《近年来女作家“乡村女性进城”的常态叙事》(《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3期)一文指出:近年来,在有关“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事中,一些女作家的创作体现出与那种刻意凸显进城者苦难,突出城乡对立,忽略“乡下人”主体性的“苦难叙事”模式不尽相同的倾向,这种叙事倾向可称之为“常态叙事”。此类叙事没有特别剧烈的外部情节和矛盾冲突,也没有关于“吞噬”或者“沦落”的大起大落的人生悲剧。在并不指向社会批判的文学叙事中,叙述者从生活的细部和情感的深层次上处理“乡下人进城”这一题材。与通常“苦难叙事”基
看到牛桥大学的玛丽-贝登:良家、知识、女性——兼谈当下女性的文学表达
作者: 郭艳   来源: 广州文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伍尔夫   职业女性   男性作家   大英博物馆   不公平待遇   女性精神   主体性建构   道德品质   文学叙事   玛丽  
描述: 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子》中杜撰了一个牛桥大学,以此说明妇女在以男性为中心的高等学府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而玛丽-贝登则代表着徘徊在牛桥大学之外不得入的女性们。与此同时,玛丽们还在大英博物馆看到由大量男性作家撰写的论述女性的作品,某些教授认为女性的智力、体力和道德均低于男性。这些政治上非常不正确的观点,其实在现代日常生活中依然流行。在中国当下的现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文学思潮再审视: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十届专题研讨会综述
作者: 范浩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后现代小说   “垮掉的一代”   美国妇女   少数族裔   文学叙事   肯尼迪总统   后现代主义文学   甲壳虫乐队   语言实验   后结构主义  
描述: 与历史纪元的1960—1969不同,20世纪60年代作为文化概念涵义复杂。就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而言,60年代一般涵盖1963—1973,始于甲壳虫乐队的风靡和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终于越战结束和美国妇女获得堕胎权。这个时期的美国文学,承"垮掉的一代"对保守文化的反叛,既表现出黑色幽默的荒诞与嘲讽,也包含了少数族裔和女性文学的诉求与抗争,以及后现代小说激进的语言实验。它既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形成的标志性年代,也是后结构主义崭露头角并开始主宰文学批评的时期。时隔半个世纪,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反思异彩纷呈的60年
《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梦幻书写》书评
作者: 史习斌   孙琳   王宁   夏凡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政治   女性生命   女性小说   价值立场   话语建构   文学叙事   女性文学研究   现代中国   女性主体性   李萱  
描述: 李萱著的《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梦幻书写》,选题新颖,拓展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对梦幻文化的研究。该著作是考察女性生命存在与精神状况的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是考察现代女性文学话语建构的创新维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开拓和启发意义的别样思路。李萱著作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本期刊载书评4则。
姚鄂梅小说的女性视点
作者: 黄诗哲   来源: 长江丛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境遇   女性世界   性的自由   男人和女人   女权主义者   女性文本   人生悲剧   文学叙事   女性生存   社会位置  
描述: 一在有关人类堕落的神话里,夏娃不仅由于她的过失导致了人类祖先被逐出伊甸园而备受谴责,而且被认为她生性就低劣于亚当。这个隐寓女性生性低劣的故事,不只反映了那个时代男性对女性的看法,也反映了女性对自身的认识。经过千年时光的淘洗,经过无数智者的清污,遥远古老的故事,渐渐被漫长的岁月所淹埋。但是,关于女性的社会位置、社会属性和社会权力版图与边界的讼争,至今依然困扰着现实中的男人和女人。至于女性文学边界的话题,几乎贯串于西方女权主义者奋力抗争的全部历史。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