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性别】搜索到相关结果 28 条
-
从“娜拉”到“芸娘”:现代文学翻译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内涵
-
作者:
刘堃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
文学
翻译
现代中国
性别
-
描述:
"娜拉"与"芸娘"形象的文学翻译及其改写、传播,在20世纪前半期的时代语境下不断演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胡适借"娜拉"和易卜生主义的翻译宣传个人主义思想,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启蒙模式;"娜拉"形象在"五四"青年的"精神出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成为中国现代的象征。这一象征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思潮中被解构,并被建构出一种成长为无产阶级集体主义英雄妇女的可能性。林语堂翻译的"芸娘"形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态度的完美典范,为美国现代工业文明提供参照和补益;俞平伯的阐释使得关于芸娘的"
-
性别、国族与政治: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
-
作者:
胡鹏
来源: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外籍女性
国族
莎士比亚
性别
-
描述: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审视历史剧中的外籍女性形象,集中分析作为女儿、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外籍女性,以早期现代英格兰文化为背景,揭示其性别与国族的双重困扰,阐释莎士比亚复杂的女性观。
-
性别视野中的新疆锡伯族文学
-
作者:
王志萍
来源:
昌吉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育母题
父亲谱系
新疆锡伯族文学
锡伯女性
性别
-
描述:
文学是新疆锡伯族人民保存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从性别视阈观照,新疆锡伯族文学是一个处于文化边缘的民族对母族文化的固守与重构.新疆锡伯族文学作品潜在的生育母题映照出远走他乡的民族难以释怀的“失根
-
论晚清小说中的性别表述
-
作者:
王青
张茂红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救国富民
晚清
小说
性别
女性
-
描述:
的形象也大不同传统贤妻良母型,而是具有女英雄的种种品格。尽管如此,此时文学文本中的女性更多的是知识分子想象中的女性,是为国家民族利益服务的女性。只有到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性别意识的觉醒。
-
印度:性别岐视,积弊沉疴
-
作者:
程蒙
范清刚
来源:
新阅读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全感
积弊
印度
性别
女性
-
描述:
这里的女人没有安全感 砂粒漂随,环佩叮当,头巾下是谜一样深邃的眼眸。这曾是我们印象中独具魅力的印度女性的形象。然而,印度这样一个被恒河水哺育和保护的国家,对于许多女性而言,却像是蕴藏着危险和恐怖一样的黑暗。
-
从传媒政治经济学视角看中国当代女性期刊变迁
-
作者:
石鑫
来源: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期刊
妇联
传媒政治经济学
消费主义
性别
-
描述:
出现了迎合男权思想和消费主义的趋势,使女性形象与“家庭”和“消费”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
女性主义研究的文化话语转向:试论女性主义话语研究的动因、原则与策略
-
作者:
杨娜
来源:
当代中国话语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话语分析
文化
权力
女性主义
性别
-
描述:
本文主要从话语、文化和女性主义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反思当下女性主义话语研究的思路与原则。女性,作为话语实践的文化表征,其社会性别话语以及与性别话语相关的社会实践在女性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
“性别与腐败”关系之理论的发现及其意义
-
作者:
时春荣
程小佩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腐败
妇女运动
性别
女性
-
描述:
近几年,世界各国政治和社会学家对腐败和妇女运动课题进行了进一步地研究并且获得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成果。北美和亚洲学者阿南·斯瓦米、李泳和大卫·多拉等对"性别与腐败"关系之理论就是例证。这一理论不仅对世界各国的反腐败运动,而且对妇女运动的发展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
“性别”的生产及其政治性危机冰:对新时期中国妇女研究的一种反思
-
作者:
董丽敏
来源:
开放时代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性
新时期
危机
妇女研究
性别
-
描述:
新时期中国的“妇女研究”以“社会变革与变革社会”的政治性参与作为建构自身合法性的起点,但无论是“传统的”以妇联为主体的妇女研究的转型,还是“民间的”以学院为主体的妇女研究的崛起,都面临了自身政治性流失的危机:“传统的”妇女研究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由阶级革命转向经济建设,探寻了以市场经济法则来争取“男女平等”的空间,结果却是从社会主义时期的“实质平等”蜕变为市场经济时代的“形式平等”;“民间的”妇女研究企图以“有性的人”的概念发明既回应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热潮,同时又对其进行反省,但其逻辑架构的内在悖论,抽
-
“性别”的生产及其政治性危机——对新时期中国妇女研究的一种反思
-
作者:
董丽敏
来源:
开放时代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性
新时期
危机
妇女研究
性别
-
描述:
新时期中国的“妇女研究”以“社会变革与变革社会”的政治性参与作为建构自身合法性的起点,但无论是“传统的”以妇联为主体的妇女研究的转型,还是“民间的”以学院为主体的妇女研究的崛起,都面临了自身政治性流失的危机:“传统的”妇女研究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由阶级革命转向经济建设,探寻了以市场经济法则来争取“男女平等”的空间,结果却是从社会主义时期的“实质平等”蜕变为市场经济时代的“形式平等”;“民间的”妇女研究企图以“有性的人”的概念发明既回应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热潮,同时又对其进行反省,但其逻辑架构的内在悖论,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