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性别身份】搜索到相关结果 31 条
-
酷儿理论视域下温特森论
-
作者:
陈姗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酷儿理论
同性恋
珍妮特·温特森
性别身份
-
描述:
珍妮特·温特森是英国当代文坛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她的语言优美,写作手法不拘一格。她的小说多以表现同性爱恋为主题,字里行间体现出她对性的认识、对身份的追寻和对欲望的思考。其中,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给樱桃以性别》和《写在身体上》。本文通过对这三部小说的细读,结合温特森的生平及创作实践,运用酷儿理论的批评方法,对温特森的小说进行全新的解读。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温特森的生平、创作经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介绍酷儿理论的方法论,包括其理论渊源、理论框架和基本主张。
-
从酷儿理论角度解读《父亲的微笑之光》
-
作者:
刘玉婷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酷儿理论
女同性恋
性别身份
艾丽斯·沃克
-
描述:
艾丽斯·沃克在1998年出版的《父亲的微笑之光》中探讨了女同性恋、性爱与灵魂、灵与肉的冲突等话题,被文学界评论为沃克最为色情的一部作品,同时也被不少学者误认为是一部为女同性恋摇旗呐喊的宣言书。本文拟运用酷儿理论来分析这部小说,研究作品蕴含的深刻的人文主义关怀和积极意义。首先,本文从酷儿理论学家巴特勒的“表演”理论出发,通过质疑异性恋机制的基础: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倾向的固定关系来分析文本中的同性恋对异性恋的解构;并以福柯论证的性是一个被建构的经验范畴为基本论点,探讨了这种同性之爱作为一种姐妹情谊被建构的
-
中英广告中的性别身份差异
-
作者:
王月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批判性话语分析
中广告
性别身份
-
描述:
虽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与西方大相径庭,但体现在汉英广告词中的男女性别差异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男权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广告中,女性只是为了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而存在的单纯的审美对象,无法自由的表现自身的魅力与性格。在这些充满了性别差异的广告词里,女性论为了男性的陪衬,丧失了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存在价值,如何满足男人成为了其价值的体现。这些广告词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社会现存的价值理念,是对社会上由来已久的性别歧视的反映。另外,对于已深植于社会内层的,已经被定性的传统的男权文化,这些广告词也起到了传播、累积和巩固的作用,
-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革命之路》
-
作者:
屠献芳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父权制
《革命之路》
性别身份
女性主义
-
描述:
理查德·耶茨,是美国“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其处女作《革命之路》于1961年出版并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2008年底,改编自该小说的同名电影斩获金球奖,使这部小说再次受到读者的青睐。评论界普遍将它看作是一部关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现实的小说,大多着眼于“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但迄今还未有人关注小说中几位女性的生存困境及其原因。因此本文尝试以女性主义为视角,用文本细读的方式重新解读《革命之路》,以期对该小说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为研究理查德·耶茨和他的作品打开一个新的视角。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
不同的悲剧手法,同样的悲剧女性
-
作者:
余艳
来源:
福州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窦娥
苔丝狄蒙娜
女性阅读视角
性别身份
-
描述:
中西方悲剧作品历来不乏经典的女性形象。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在中西方众多悲剧女性形象中,苔丝狄蒙娜与窦娥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为悲剧中无辜的受害者,她们不仅性格相似,而且结局相同。更为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学批评中,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性别身份都被置于边缘地带。鉴于此,为了发掘这两位女性在悲剧中的性别身份,本论文采用女性阅读视角,对中西方不同悲剧手法所塑造出的苔丝狄蒙娜与窦娥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女性阅读视角对苔丝狄蒙娜与窦娥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解构中
-
弱势男强势女——贝娄作品中的性别身份
-
作者:
曹艳艳
来源:
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赫索格》
贝娄
《洪堡的礼物》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性别身份
-
描述:
索尔·贝娄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中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在《赫索格》、《洪堡的礼物》和《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三部代表作中塑造的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颠覆了传统的男强女弱的性别身份建构模式,一方面,男主人公被塑造成受制于专横妻子的弱者形象,另一方面,男主人公的妻子被塑造成强者形象。
-
汇合与错位——论中国新时期文学初期对女性形象的建构
-
作者:
石万鹏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错位
中国新时期文学
汇合
女性形象
性别身份
-
描述:
与五四启蒙时期一样 ,在 1 979——— 1 985的新启蒙时代里 ,男女作家结成同盟 ,共同完成控诉伤痕、反思历史、呼唤改革的时代大命题 ,塑造了一批迥异于“文革”时期的女性形象 ,但是由于男女
-
《爱有来生》——女性主休意识的失落
-
作者:
黄今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消费社会
主体意识
性别身份
《爱有来生》
女性
-
描述:
《爱有来生》是一部男性视阈控制下的女性导演之作,其深层文本体现了女性在男权秩序下主体意识的丧失,反映出当下中国消费社会图景中女性导演放弃女性立场自觉认同于男权社会给予的性别身份的现象。女性导演在面对激烈票房争夺的同时,其女性意识的缺失无疑降低了电影艺术品格,从另一层意义上,是对电影作为文化现象其内在反思性的主动剥离: 【关键词】《爱有来生》 女性 主体意识 消费社会 性别身份 【DOI】10.3969/i.issn.1002-6916.2010.12.019 一、引言
-
悲剧女性苔丝狄蒙娜与窦娥
-
作者:
余艳
来源:
龙岩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窦娥
悲剧冲突
苔丝狄蒙娜
性别身份
女性
-
描述:
苔丝狄蒙娜与窦娥是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典型代表。她们性格相似,结局相同。更为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学批评领域,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性别身份都被置于边缘地带。采用女性阅读视角对这两个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不同悲剧冲突模式下所隐藏的相同的女性性别身份。
-
从《赫索格》、《洪堡的礼物》和《更多的人死于心碎》中看贝娄对性别身份的建构
-
作者:
曹艳艳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索尔·贝娄
妇女解放运动
卡伦·霍妮
性别身份
-
描述:
美国犹太作家索尔·贝娄(1915-2005)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都享有极高声誉。他因为“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成为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美国著名的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将其视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最重要的两位小说家之一。因而,贝娄无疑成为当代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重心。近年来,学者们对贝娄的研究已经向纵深发展,研究视角也呈现多元化趋势。虽然研究视角不尽相同,但是学者们普遍意识到贝娄小说中的夫妻关系是不和谐的:通常性格懦弱的丈夫都有一位强悍的妻子。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贝娄进行了较为深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