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差异】搜索到相关结果 71 条
-
浅议中西文学女性对待婚姻爱情的差异
-
作者:
李战权
来源:
新西部(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姻爱情
中西文学
女性形象
差异
-
描述:
笔者主要从中西方文化背景、传统观念、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婚姻爱情差异的根本原因。
-
嘉莉妹妹与珍妮姑娘爱情观之对比分析
-
作者:
徐镱闻
来源:
参花(下)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嘉莉妹妹
爱情观
珍妮姑娘
差异
-
描述:
,但仍然令人钦佩。本文对比分析了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在爱情观上的差异,嘉莉贪图享受,自私自利,她爱情观是世俗的、利己的;而珍妮为家庭和爱人倾尽全力,付出所有,其爱情观是高尚的、利他的。
-
浅析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女英雄--美国电影《木兰》与《芭比之三剑客》的对比研究
-
作者:
闫小欢
来源: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芭比之三剑客》
《木兰》
中西文化
差异
-
描述:
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传奇女性形象,其代父从征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世人心中。美国著名动画公司迪斯尼以中国传统经典故事《花木兰》为蓝本,塑造了一位全新的女英雄形象。另一部女英雄题材的卡通电影《芭比之三剑客》,虽在故事情节、主题上与电影《木兰》有几分相似,但根植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两部影片折射了不同的家庭观,英雄观和婚姻观。
-
从美国英语中的“女性语体”探析两性语言的强弱模式
-
作者:
黄鸣
来源:
中国西部科技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歧视
女性语体
差异
-
描述:
人类社会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男女两性语言差异存在于不同文化之中。语言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人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是现实生活最真实的反映。女性被视为弱势群体在语言使用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
试论曹禺前后期剧作中的两类女性形象
-
作者:
张浩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曹禺剧作
女性形象
差异
-
描述:
分主要分析了曹禺后期塑造的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形象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传统文化、时代风气的嬗变以及曹禺独特的创作心理对这两类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并揭示出造成曹禺前后期女性形象差异的深层原因。
-
“五四”时期女性形象塑造男女作家的差异
-
作者:
龙永干
姚长生
来源:
益阳师专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造
男女作家
女性形象
差异
-
描述:
在我国现代文学发展初期,特别是“五四”时期,男女作家塑造女性形象时,在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展示、女性精神价值取向的构设及艺术表达方式的运用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审美追求。
-
现代性法律中的阴和阳——以性别主义的视角
-
作者:
陈志英
来源: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现代性
平等
差异
-
描述:
作为人类性别构成的一半,女性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基本力量之一。没有女性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有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女性的存在状态,可以作为衡量社会进步和反映文明程度的标尺。同样的道理亦适用于法律,法律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法律地位来进行衡量。通过对法律塑造、假设的女性形象及女性地位的考察,可以较为精确地勾勒出法律变迁的历程以及法律本身的性别特质。以现代性的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对法律的性别分析,探讨问题症结及解决之道。
-
“白日梦”与“自画像”——论贾平凹与陈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王爽
来源:
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贾平凹
陈染
女性形象
差异
-
描述:
贾平凹可以看作是男性写作的代表,而陈染则是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一面旗帜。他们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具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出现,反映了男性本位主义立场与女性主义立场的矛盾。在通过对这两位作家部分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和比较,探讨这种矛盾出现的根源是很有必要的。
-
简·爱形象在译本中的性别视角差异
-
作者:
王艳
来源: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爱
性别视角
差异
-
描述:
《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经典作品。《简.爱》在我国的广为流传与翻译家的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主要比较《简.爱》的两个中文译本,从中揭示男性译者和女性译者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的差异。
-
《红字》里的"替罪羊"意象新解读
-
作者:
李婷婷
来源:
当代小说·新诗文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斯特
替罪羊
集体无意识
差异
-
描述:
<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向来被视为一个通过自我救赎获得认同的女性形象.本文将通过集体迫害的范式解读她的遭遇,并找出她成为"替罪羊"最核心的原因来自于人们如何看待"差别".差别意味着指控、判决一个受害者,作者运用这一古老的"替罪羊"原型,实际上还具有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