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对话】搜索到相关结果 12 条
-
女性文学主体性论纲
-
作者:
李玲
来源: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隐含作者
女性文学
对话
-
描述:
性人物、女性人物之间建立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在目的论层面上,女性文学应该能够守护男女两性的本真存在、追问可能生活的维度,因而能够超越现代性反思语境中的怨恨情结.
-
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人文”精神和“平等”意识
-
作者:
王露
来源:
青春岁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等”意识
“人文”精神
巴赫金
对话
-
描述:
本文针对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对理论的形成背景、具体内涵的深刻分析,指出了统领其对话理论的核心精神,即“人文”精神和“平等”意识,并结合文学实践,对小说等文学形式研究指引了方向
-
对话:人类的存在方式 : 拜厄特小说《占有》之对话主义解读
-
作者:
胡欣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占有》
拜厄特
对话
-
描述:
英国当代小说家拜厄特的小说《占有》甫一发表,便引来读者与评论界的高度关注。《占有》在叙述上横跨古今,同时记叙了当代和维多利亚时期两对恋人的相遇相知相爱等一系列过程。在主题上,雄心勃勃的拜厄特通过几个主人公的学者、作家身份,深刻阐述了大量的关于创作、研究、人生、女性的观点与思想。在创作手法上,拜厄特更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家,她模仿维多利亚时期风格,借主人公之手,创作了诗歌、史诗、评论、书信与日记等各种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在情节上使故事内容更加丰满,同时它们本身也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展现出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高超
-
身份多元型作家与文学潮流的多方对话——边玲玲与1980年代文学潮流
-
作者:
范庆超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边玲玲
身份多元
1980年代
文学潮流
对话
-
描述:
边玲玲是一位身份多元型作家。其“文革遗民”身份、知青身份、满族身份、女性身份决定了其与1980年代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女性文学”开展多方对话的可能性。作为上述文学
-
朝鲜朝妓女诗人汉诗研究
-
作者:
于欣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诗
朝鲜朝
妓女诗人
主题取向
对话
-
描述:
在朝鲜文学史上,朝鲜朝的女性文学在国文和汉文创作方面都留下了不少的作品,这一时期也是女性汉诗创作的高峰期。妓女诗人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她们在汉诗的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更为显著。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无论在韩国还是中国,朝鲜朝妓女的创作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但是研究其汉诗创作的不多,而且都集中在对李梅窗、黄真伊的研究上,其他妓女诗人很少涉猎。本文试图从女性的立场、女性的视角和经验,通过细读文本去倾听朝鲜朝妓女诗人那超越文学作品意义的心灵的诉说和呻吟,考察她们的生命活动方式,透过她们以声色示人的表象向这一群体的文
-
女性意识的萌芽与失落―再析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成因
-
作者:
张玉娟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镜像阶段
爱的宗教
女性角色
萌芽与失落
对话
-
描述:
和周围的一切,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萌发。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地位,安娜与伏伦斯基缺少真正的对话,使得安娜无法协调自己矛盾的双重身份被迫自杀,这造成了女性意识的失落。托尔斯泰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女性地位,而是寻找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所以,他从“爱的宗教”出发安排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
超越话语性别叙事的维度:王安忆《长恨歌》的一种解读
-
作者:
邓小红
来源:
平顶山师专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策略
理解
超越
沟通
话语性别
对话
-
描述:
《长恨歌》采用超越话语性别的叙事策略,更突出了王安忆创作的超前性、独特性,她为中国女性文学叙事理论的建构提供了有益而又成功的探索。超越意在寻求心灵的对话与沟通,在沟通理解中更有效地传达话语。
-
认知语用视角下《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语分析
-
作者:
冯进能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认知
话语分析
话轮转换
人物性格
语用方法
《汤姆叔叔的小屋》
对话
-
描述:
话语分析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新分支,并且在语言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汲取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门专门研究语言使用的跨学科科学。随着话语分析的兴起,对文学话语,尤其是文学文本中对话话语
-
如何走出文化困境?
-
作者:
大滨庆
子荒林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自我实现
女性学
文化价值取向
文化困境
走出
贤妻良母
成长和发展
红颜薄命
性别研究
对话
-
描述:
如何走出文化困境?
-
跨越时空的女性对话:丹麦女性主义剧作《中国的鬼魂》评介
-
作者:
周乐诗
来源:
戏剧艺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鬼魂
评介
丹麦
时空
中国
女性主义
剧作家
对话
-
描述:
格丽特.乌达尔-杰森(Gritt Uldall-Jessen)是丹麦今日最有影响的女性主义剧作家,她擅长通过对神话传说的改写,来解构女性在历史中的固定意义,提出今天女性的生存和思考的问题。杰森女士的近作是一部与中国相关的戏剧《中国的鬼魂》,该剧已在2008年4月16日起至5月5日在哥本哈根PLEX音乐厅首度上演。这对中国的女性研究者和文学研究者来说,也是值得关注的事件。在中国本土,还没有一部和女性主义相关的戏剧原创作品,而这部丹麦女性主义剧作,却融入了诸多的中国因素。我曾经和杰森女士有过非常愉快而会心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