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青年】搜索到相关结果 10 条
-
女青年就业困境分析与女子高校的教育对策
-
作者:
胡会来
李佳
来源: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分析
就业
对策
女青年
-
描述:
面对当前女青年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性别隔离以及权益保障缺乏有效落实等困境,作为女子院校应突出特色教育,加强女性学课程体系建设,改进女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按照"四自"精神的要求,有效提高女大学生
-
农家女外出务工挣回1300万
-
作者:
顾贵明
来源:
云南日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外出务工人员
陆良县
妇联组织
劳务信息
女青年
劳务输出人员
思想障碍
信息网
劳力资源
妇女组织
-
描述:
农家女外出务工挣回1300万
-
从不易觉察处入手:读储福金的一些想法
-
作者:
吴秉杰
来源:
扬子江评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特征
小说人物
知青作家
小说创作
女青年
知青文学
故事
人生
作品
女性人物
-
描述:
一、福金也属于知青作家。很少有人提及或强调这一点,但从作家的出身、经历、小说人物、题材与精神特征看,它的知青背景是显而易见的。只是福金打破了当时知青文学的定势,这点又和福金以后小说创作不合潮流见合。他写的是回乡知青和故乡的一些男女青年当年与随后的一些人生故事,淡淡忧愁、茫茫头绪,哀婉又归
-
革命队伍里的女同志
-
作者:
朱鸿召
来源:
上海文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者
女青年
婚姻关系
中国妇女
女子大学
妇女运动
延安
陕甘宁边区
知识分子
知识女性
-
描述:
延安革命队伍里的女同志,是一道风景。她们大都走过一条从叛逆者到革命者的人生道路,逃离旧家庭,投身革命的队伍,军事化生活强健了体魄,脱落了小姐们的脂粉气与羞涩感,在磨炼出中国现代革命知识女性飒爽英姿的同时,又承栽着革命婚姻带来的光荣与苦痛,有的甚至付出了肉体和精神的沉重代价。但她们不能为此而发出公开的叹息或尖叫,只有用更革命、更左倾的外衣包裹起自己曾经受伤泣血的心灵。
-
蔡畅关怀女干部轶事
-
作者:
罗平原
来源:
湘潮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蔡畅
国民党
妇女解放运动
妇女运动
妇女部
女青年
培养
妇女界
妇女干部
女学员
-
描述:
从20世纪20年代起,蔡畅就是全国妇女运动的主要领导者。解放后又担任全国妇联主席近30年,为党和国家培养、选拔了一批又一批女干部。她光辉的一生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旗帜和骄傲。
-
飒爽英姿是怎样炼成的——延安时期的革命女性
-
作者:
朱鸿召
来源:
上海档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延安时期
妇女解放
军事训练
女青年
女子大学
妇女运动
陕甘宁边区
习仲勋
军事化
批评与自我批评
-
描述:
飒爽英姿是怎样炼成的——延安时期的革命女性
-
琼崖妇女运动概述
-
作者:
经韦照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共产党员
妇女解放
国民党
妇女运动
女学生
女青年
琼崖革命
琼崖妇女
革命斗争
妇女干部
-
描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琼崖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琼崖人民的解放事业,与男同志一道,坚持了二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她们用生命和鲜血写下了琼崖妇女运动光辉的历史,在琼崖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极其光荣的一页。
-
中国大陆歧视职业妇女吗?
-
作者:
谭曼尼
来源:
报刊资料选汇(妇女组织与活动)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十年代
歧视
中国大陆
男女平等
科技人员
文化大革命
女青年
吉林省
工作
家庭
-
描述:
、招生、提拔幹部等方面的男女不平等現象的文章。一九八四年,吉林省安圖縣明月鎮的政府機关要招聘四十五名職工,而只招九名女的。其中一位成績很好却未被錄用的女青年向全國婦聯主席寫信說:‘《憲法》明文規定男女平等
-
信息互联网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妇运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下岗职工
社区服务
妇联
非公有制企业
女青年
民主监督
农村妇女
咨询服务
妇女组织
下岗女工
-
描述:
信息互联网再就业工程●河北省妇联举办下岗女工蜗牛养殖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150余名下岗女工来自张家口、秦皇岛、邯郸、承德、石家庄等地区。培训班上,学员们听取了下岗女工蜗牛养殖户的养殖经验,参观考察了石家庄亚坤散大蜗牛养殖开发有限公司蜗牛养殖、加工基地...
-
与“择男录取”论理
-
作者:
霍娟娟
来源:
成人高教学刊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男轻女
理工科院校
领导干部
乌鲁木齐市
女学生
女生
女青年
女性学
录取线
女大学生
-
描述:
与“择男录取”论理霍娟娟"重男轻女",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项重要的"精神遗产"。这项遗产传了数千年,直到今天,有些人捧在手上,奉为"国宝",视为"家珍",爱不释手。前一阵子,看到报刊上有幅漫画,小品文抨击生育上的重男轻女,诸如一个女同志生了个女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