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赫索格》对女权运动的展现与诠释
作者: 李金纾   华燕   来源: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运动   赫索格   玛德琳  
描述: 本文主要探讨索尔·贝娄的女权主义思想对《赫索格》一书的影响。通过分析赫索格婚姻生活中、女权运动中和《赫索格》中的女性形象,透视索尔·贝娄对女权运动的理解,反映女权运动从受抵制到被接受的整个过程。
19世纪英国家庭意识形态的出现及妇女运动的兴起
作者: 王萍   来源: 英国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运动   家庭意识形态   英国   女性形象  
描述: 家庭意识形态在当代一般被认为是女性压迫的一种手段。然而,当家庭意识形态在19世纪初出现时,却曾经为女性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扮演过积极的角色。正是因为家庭意识形态中女性不再是绝对的"他者"而是成为家庭中的主体——天使,具有进步思想的女性于是以此为契机将其中的积极意义利用到最大化,由小家及大家,从而开始了女性走出家门的第一步。
继往开来:探析《简・爱》中新女性发出的时代强音
作者: 赖桂珠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简·爱》   男权社会   女权运动   新女性  
描述: 自由平等地位的新女性形象,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抗争,闪耀着女权主义思想的光辉。本文通过阐释男权社会下女权运动思潮,探索女性的觉醒和归宿,从而进一步理解简・爱这位男权社会的新女性形象,体悟女性运动成为男权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
从解读文本角色看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
作者: 董芳   来源: 理论观察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   女性意识   女权运动   性属  
描述: 的西方女性文学产生于19世纪。随着三次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与之相呼应的西方女性文学也通过经典的、有代表性的女性文本角色经历了从揭露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抑,追求女性的独立意识和平等地位到注重社会性属的考察,消除两性差别再到超越男女性属差别,把自身的经验看作自主艺术的根源,强调两性文学经验的结合的过程。
男权社会中女性自身的抉择与出路:莎菲与子君的形象比较
作者: 秦晓朋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运动   女性出走   五四文学革命   回归男权社会  
描述: 鲁迅先生的<伤逝>与丁玲女士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分别塑造了子君与莎菲两个在五四文学革命之后,资本主义自由思想传播过程中,追求个性自由、婚姻自由的两个新女性的形象.本文从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品的创作者以及原文的解读等三个方面对两个文学形象进行比较分析,解读特定时代下人物的悲剧命运.
《S.》:厄普代克式的女性小说
作者: 宋德发   黄晓辉   来源: 燕赵学术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S.》   厄普代克   女性小说   女权运动  
描述: 以写男性小说见长的厄普代克为了平息女权主义批评者的不满,断断续续地写了四部女性小说,表达了自己对女权运动的回应。《S.》作为他的第二部女性小说,塑造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女性形象——莎拉。莎拉对男性的批判
托尔斯泰:与时俱进的作家——浅谈托尔斯泰妇女观的转变
作者: 王永奇   来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运动   托尔斯泰   妇女观  
描述: 托尔斯泰早期的妇女观比较保守。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深入开展,俄国妇女的女性意识逐渐觉醒。托尔斯泰的思想和创作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后来不仅改变了早期保守的妇女观,而且在创作中塑造了一些女性意识不断觉醒、不断反抗的女性形象。
贝蒂·弗里丹与《女性的奥秘》
作者: 罗慧兰   来源: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权运动   幸福的家庭主妇   女性的奥秘  
描述: “幸福家庭主妇”是流行于美国五六十年代并被千百万妇女效仿的典型女性形象。1963年,被称为第二次女权运动之母的贝蒂.弗里丹出版了《女性的奥秘》,她在书中揭露了在“女性的奥秘”所笼罩下千百万美国
康拉德女性观的转变
作者: 陶丽君   来源: 南京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观   女权运动   康拉德   女性形象  
描述: 康拉德女性观的转变
俨然在望此何人?:秋瑾之国族与女性意识研究
作者: 李依蓉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国族主义   女权运动   秋瑾   性别意识  
描述: 晚清在歷經列強的威脅為尋求圖強之道,經過數次官方的變法失敗後,不少知識份子走向激進的革命方式,此時女權的問題受到西方的影響開始受國人探討。1907年七月秋瑾赴義身亡,這樣的一段歷史成為民族國家論述中的標舉,由於秋瑾的女性身分,恰巧呼應了當時知識份子所期待的新女性形象,使她的死亡彷彿意味著中國建立的性別平權意向,而將其形象詮釋為陽剛、堅忍的男性特質,而忽略女性文本在革命中的潛力並非是她的性別,而在於她在文化中的主體位置。 是故本論文以「儼然在望此何人」為名,希望反省女性在社會性別裡,其位置不是
< 1 2 3 ...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