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搜索到相关结果 3488 条
-
永恒的困境徒劳的挣扎:浅谈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白伟
杨立琼
来源:
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学教育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困境
文学形象
女性
-
描述:
从<诗经>中的怨妇、弃妇形象开始,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就一直与哀怨、脆弱、劣势联系在一起.漫长的古代文学发展史令人讶异地看到女性的不幸非但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在历朝历代都有愈演愈烈的态势.本文从诗歌、小说、戏曲三类文学体裁中分别选取文本,尝试勾勒一条中国古代文学史女性形象发展的粗浅脉络.
-
《水浒传》女性形象蕴涵的社会心理
-
作者:
杨蕾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水浒传
社会心理
女性
-
描述: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不仅凝聚着施耐庵的思想智慧和审美趣味,也积淀着宋元到明初之间的社会心理及文化震荡。尤其是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不仅凸现了施耐庵个体心理的矛盾与挣扎,更折射出当时社会群体心理的彷徨与扭曲。
-
两种文化形态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吴小纲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文学研究
人物形象
女性
-
描述:
两种文化形态下的女性形象
-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肖莉
来源: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形象
人文主义
莎士比亚戏剧
女性
-
描述:
西方最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青年女性的艺术形象。这些女性无不兼具美丽的容貌、丰富的个性和非凡的智慧。她们正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文学的长廊里散发着永不磨灭的光辉,给全世界的读者带来恒久的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
-
被遮蔽的与被揭开的——以《丑行或浪漫》为例谈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郭海波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丑行或浪漫》
女性主义
男性视角
女性
-
描述:
张炜的作品《丑行或浪漫》从显性的层面是一曲对于刘蜜蜡这个女子所拥有的自由、饱满的生命活力的赞歌,但在隐性的层面却无法从他在描写女性形象时所拥有的男权意识缠绕中破茧而出。同时,作品在关于女性生存状态和家庭、婚姻等问题上又承续着现代作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作品成为一种关于现实与理想的双重想象。
-
“成为更好的自己”:时尚论坛与女性身体消费:以天涯论坛时尚版为例
-
作者:
同心
来源:
新闻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尚论坛
身体
消费
女性
-
描述:
媒介作为建构社会性别的技术,一直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中心。本文以天涯论坛"时尚资讯"版的相关贴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女性群体在网络论坛中如何建构、协商甚至解构女性形象,继而呈现这些参差不齐的女性理想形象想象如何与身姿塑造、女性认同等相联系,并在消费者社会的背景下深刻影响女性的价值判断、身体消费乃至生存样态。
-
父权视野下女性的声音——论余华小说中女性形象
-
作者:
张磊
来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文化
余华
小说
女性
-
描述:
余华小说以其先锋性独领当代文坛风骚,然而研读其文本,却发现,透过余华的意识深处浸淫着某些传统观念的深深积淀,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父权文化思想。文章试以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为依托来解读余华父权文化意识
-
从“关系”的角度看贾平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创作
-
作者:
宋先红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存在状态
关系
命运
女性
-
描述:
众多女性的命运是贾平凹用小说的方式探讨人类生存状态的突破口,各种社会关系是真正制约她们命运的关键。从关系的角度入手,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了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在经济、家庭、欲望三种关系中的悲剧命运,从而说明贾平凹不是为写女性而写女性,是写女性乃至人类在各种关系中的生存状态。
-
浅析《玫瑰门》中独特的叙述视角及女性形象的塑造
-
作者:
谢建文
来源: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述视角
女性觉醒
女性
-
描述:
《玫瑰门》是铁凝的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三性的叙述视角展现了一个特定时空下的女性生活世界,以独特的小说结构表达出极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关注着女性本体的精神走向,在文化和生命的双维度上,展开女性的自我审判,向人的灵魂挺进,暗示女性解放的希望在于女性自身的觉醒和成长。
-
女性形象的创新与升华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茉莉花开》
命运
女性
《妇女生活》
-
描述:
苏童的小说和据其改编的电影一直以来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影《茉莉花开》(改编自《妇女生活》)也依旧体现着鲜明的苏童风格。本文试图从“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历史意识”及“形式的意味”三个方面来探讨该电影相对于原著的背离、契合以及某种意义上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