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观】搜索到相关结果 630 条
-
江户时代的女子教育
-
作者:
施海燕
来源:
中山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道德
女性观
女子教育论
德才兼备
儒学
-
描述:
在和平稳定的江户时代,统治阶级往往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民众的道德意识,使之形成适应统治需求的道德观,稳固统治。随着商品流通、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自身也开始认识到算术、识字的重要性。加之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儒学者们的支持和推动,这些都为女子教育的展开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江户时期形成了上至中央大学,下至地方的藩学、乡学,从幼儿教育到女子教育的儒学教育体系。日本封建社会也是宗教制度和等级制度相结合的社会,男尊女卑的意识十分严重,女性地位低下。纠其原因,束缚女性思想限制女性自由的根源之一就是儒教思想。
-
试论《儿女英雄传》对明清章回小说女性观的扬弃
-
作者:
王宝琴
来源:
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女性观
继承
何玉凤
摒弃
章回小说
-
描述:
《儿女英雄传》观察与表现女性的视角有了大的转换。它通过摒弃前代小说尤其是明清章回小说对女性轻视甚至丑化的叙写方式和观念,堆积旧小说中所有受人欢迎的人物模式。打造了一位集侠义、美貌、德才于一身的女性形象。这种近乎完美的理想女性,虽然反映了作者幻想世界里的自我麻醉,是他的“白日梦”,但作者突破文人的思想束缚,突破男权思想的藩篱,极力赞美女性,对近代文学中主张女性人格独立、个性解放,赞赏女性才能的女性观有一定影响。
-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与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对比研究
-
作者:
张莉
施晓莉
来源:
2015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ety(ICSSS 2015)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女性观
原因
威廉·福克纳
比较研究
-
描述:
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与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关注女性生活和命运,但笔下女性人物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从家庭受到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对女性人物的不同刻画体现了两位作家不一样的女性观:毛姆是反女性主义者,而福克纳是同情女性主义者。这是由于两位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所致。本研究基于毛姆的早期作品《兰贝斯的丽莎》、晚期作品《别墅之夜》与福克纳的创作高峰期作
-
女性的美与力——关于冰心与池田大作之女性观
-
作者:
王炳根
来源:
2008年和平发展中的文化与教育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女性美
池田大作
女性观
冰心
女性文学
-
描述:
女性的美与力——关于冰心与池田大作之女性观
-
暗夜里的蹈冰者──余华小说的女性形象解读
-
作者:
林华瑜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苦难
暴力
余华
女性形象
恶质
-
描述:
余华小说里的女性形象一直处于被遮蔽的状态,也多为论者所忽略。本文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被遮蔽的群体予以解读,指出她们分别作为暴力的牺牲品、苦难的承担者以及人性恶质的一种显现在余华作品中的特殊意义,并进而分析了余华的女性观。
-
论《纹身》之“反俗”女性观
-
作者:
付高
邹菊云
来源:
教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美
男弱
女性观
“反俗”
《纹身》
女强
-
描述:
《纹身》是日本唯美派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的处女作,1910年11月发表于第二次《新思潮》。迄今无论日本还是我国,对《纹身》的研究多集中于作品塑造的女性形象,一般认为其女主人公是“妖妇”“恶妇”的化身,而且先行研究多侧重对作品的解读。本文通过重新解读《纹身》,联系谷崎的个人经历,并结合当时日本社会的传统女性观,揭示了作品体现的“反俗”女性观:女美则强;女强男弱,并反映出作者对女性的期待:女性应克服一切(包括人类的本能),勇于追求美,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
《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
作者:
颜莉莉
来源: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阶段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
女性观
《聊斋志异》
女性形象
婚恋观
研究领域
-
描述:
本文将历年来有关《聊斋志异》女性形象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不同阶段的研究特点。
-
苏曼殊塑造的女性形象及他的女性观
-
作者:
唐月琴
来源:
阅读与写作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非梦记》
女性观
评论
苏曼殊
女性形象
小说
-
描述:
苏曼殊的小说创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03年在上海《国民日报》工作期间与陈独秀一起,翻译雨果《悲惨世界》,其中翻译占六回,创作占八回,故事联系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尚海—上海),与其说苏曼殊在作品中表现的是雨果的思想,不如说更多的是他自己的思想。这是曼殊借翻译之名,取材于晚清社会的一部创作小说,初步显示了他小说创作
-
妻子与姬妾——《林语堂三部曲》人物论之二
-
作者:
朱东宇
来源:
学术交流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西互补
儒道融合
理想性
女性观
家庭文化
象征性
哲理性
-
描述:
本文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现代华人家庭文化小说《林语堂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妻子与姬妾(情妇),认为这些人物具有儒道融合、中西互补、“二重组合”式的复合性思想个性与文化品格。表现出鲜明的哲理性、象征性、理想性的精神特征与艺术审美特征。集中体现了林语堂儒道融合、中西互补的文化价值观、艺术审美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妇女观、婚恋观与家庭文化观
-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关于“女性”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断想
-
作者:
郁梓
来源:
吉首大学学报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解放
文化意识
女性形象
女性
-
描述: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关于“女性”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断想
<
1
2
3
...
50
51
52
...
61
62
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