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浅析以女性为对象的传记类电影
作者: 黄子源   来源: 长安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性传记电影   个体解放  
描述: 近年来,关于传奇女性的银幕故事,不仅赢得了观众,也逐渐成为世界各大电影节的娇宠,在传记类电影中独树一帜。回顾女性传记电影,笔者试图在历时纵向和共时横向上展开不同角度的探索,分析其表现对象、表现手法,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流变。
小议女性主义及女性电影
作者: 周玲宇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  
描述: 随着社会进步,女性作为“被支配者”的地位已经被逐渐改变,“主宰自己命运”呼声日益凸显,女性主义批评要求以一种彻底的女性视角,抵抗和反击已往文学作品及评论的男权传统,并通过各种艺术实践不断加强自己的力量。这些要求反映在电影艺术形态上,推动女性电影产生与发展,丰富电影类别,拓宽受众视野,也为女性电影定义的探讨提供理论支撑。
另一种色彩的意义:试论电影《无穷动》的女性意识
作者: 宋小梅   来源: 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性意识   《大红灯笼高高挂》   《无穷动》  
描述: 随着中国女性文学的繁荣,关乎女性主体、女性意识、女性主义文学等话题的讨论不绝于耳,女性电影也成为评论界的一个焦点.从电影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无穷动》着手,对中国电影中的女性意识从无到有进行了论述,试图揭示女性电影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状态.
李玉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研究
作者: 邓延庆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性意识   李玉   女性形象  
描述: 电影作为一种用形象打动心灵的艺术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①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创作形式的局面和市场氛围的多样化,中国电影产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为中国电影市场营造了更广大的平台,这使得“女性”这个命题在电影的多元化背景下饱受关注,更使得越来越多的影片将目光转移到了女性的生存状态上,以特色各异的艺术方式去演绎和展现她们感情故事的酸甜苦辣。而李玉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却又独具个性的女性导演,她的电影体现着独特的女性意识。从2001年到2012年,李玉拍摄了《今年夏天》、《红颜》、《苹果》、《观音山
新世纪以来海峡两岸女性电影对照研究
作者: 常瀚文   来源: 厦门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性别议题   对照研究  
描述: 本文以新世纪以来海峡两岸女性电影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相同议题的女性电影进行对照研究,试图从性别视角切入,对同类电影中人物形象、故事类型、叙事逻辑、主题类型、文化诉求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解读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两岸女性电影呈现的不同特点。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论文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本文突破点,并对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文中涉及的女性电影的概念做出明确界定。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从社会文化语境的角度,梳理了两岸女性主义发展轨迹和两岸女性电影历史递变,将两岸女性文学领域
“可见的女性”—李玉女性电影研究
作者: 孟晶晶   来源: 上海戏剧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性意识   空间   李玉   镜头   意象  
描述: 新世纪以来,女性导演的创作层出不穷,呈现出女性创作欣欣向荣之势,但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却极为少见。李玉是一位不可忽视又极具个性的女导演,她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国际上频频获奖使她备受关注。2011年,李玉的新作《观音山》参展东京电影节获得好评,范冰冰也凭借此片摘得最佳女主角的桂冠,李玉再次被推到公众关注的焦点上。李玉的电影在中国女性电影创作中展现出独到而新颖之处,她借着年轻女性导演的锐气、对女性本体的自觉关照、鲜明的女性视角创作出国内极为稀少的女性电影,为中国女性电影助跑。国内电影学界对李玉影片现有的研究
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
作者: 董慧   来源: 电影评介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艺术表现形式   责任和义务   审美创新   生活方式   人物性格   生动形象   当代  
描述: 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借助画面、声音、旁白等方面内容给观众展示生活,塑造生动形象的人物性格,人物不再是单纯的故事人物,身上同样富有责任和义务。电影自产生一来,对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对民族情怀的弘扬起到关键性的意义。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索瓦特福曾经说过:电影是女性群体所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并且以女性人物为题材的电影应该充分吸收现代文化的营养物质,冲破传统
影像独白:徐静蕾电影解读
作者: 袁智忠   来源: 当代文坛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后现代文化语境   男权文化   新世纪   影像   女性缺席   黄蜀芹   女性叙事   电影解读   独白  
描述: 进入新世纪,徐静蕾初试牛刀,即以《我和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两部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由国内而国际获得了不少奖项。徐静蕾的两部电影可看做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一个女性主义电影的文本。在文本中,她通过其构筑的符号化意义世界,含蓄、深沉地传达出新世纪东方小资女性在父权主义/男权文化笼罩下,以及面对新生代影像女性缺席的遭遇时,那份生命成长中爱与欲的焦虑、孤独、无法言说而又喋喋不休的哀怨、绝望和“天问”般的倾诉。对于“故事”而言,叙事人称、叙事结构、叙事时空等,是一个导演必须首先面对和精心打造的元素。换言之,它
走向衰落的女明星
作者: 尚健   来源: 兵团工运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留守   中国电影   办学   年代   女明星   女演员   影视作品   空缺   女性人物  
描述: 女明星曾经是80年代中国电影的一道夺目风景,刘晓庆、陈冲、张瑜、潘虹、斯琴高娃、龚雪、王馥荔、李羚等众多女明星所向无敌,而使男演员们处于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空缺,第三届再次空缺,以至人们发出了寻找男子汉的呼声。但是,进入90年代后,显赫一时的中国女明星却一蹶不振了:出国的先后远走他乡,留守女士们不是沉醉于自吹自擂就是无奈地经商和办学;影视新人的笑脸上了各种报刊和挂历,但观众却很难想起她们曾经演过什么影视作品……尽管90年代女性电影蜂拥而来,可是又有几位女明星可以同姜文、葛优、
俄罗斯女性电影:历史转折时期的女性命运
作者: 吴闻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女性电影   俄罗斯轮盘赌   女主人公   电影创作   历史转折时期   俄罗斯女性   女性题材   女性创作   女性命运   女性人物  
描述: 俄罗斯女性电影:历史转折时期的女性命运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