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西方“复仇”题材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作者: 徐齐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复仇   “洞穴”比喻   原型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对于电影中女性形象的讨论和研究由来已久。以“复仇”为题材的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作为其中一个特色鲜明的类别却鲜有专门的论述。本论文针对西方“复仇”题材的女性电影提出并尝试回答这样几个问题:西方女性电影中的“复仇”女性究竟有着怎样的丰富性?在这些丰富各异的“复仇”女性形象中有无共同的“原型”可循?一部典型的“复仇”题材女性电影如何深入表现这样的原型式的人物形象?一部优秀的女性主义复仇影片将带给新的女性形象什么样的启示?本文认为“复仇”题材的女性电影中的女性往往或多或少地符合柏拉图洞穴比喻中的“囚徒”的形象,这
许鞍华电影中的女性意识探究
作者: 张觅奇   来源: 云南艺术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男性形象   女性意识   许鞍华   女性表达   女性形象  
描述: 随着女性主义电影越来越为人所重视,女性导演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也逐渐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一个对象。在男性导演占据大片江山的电影世界里,许鞍华作为一支奇葩,在女性题材的挖掘,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叙事的表达,女性意识的建构以及镜头语言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和作为女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论文绪论部分首先对女性意识和女性电影进行一个界定,然后简要介绍1949年后中国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并对许鞍华的生活经历及其影视创作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概述。第一部分通过对许鞍华作品的回顾,对其作品中经典的女性形象进行分类与剖析,以
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
作者: 刘敬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能动性   审美创新   社会意义   中国   当代  
描述: 本论文意识到的问题是,中国女性电影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绩,但限于女性主体性研究思路,对女性电影的社会意义与审美创造的肯定及学理总结不够。论文借助西方艺术行为研究在性别研究中的新思路,聚焦电影文本中的女性能动性问题,试图重新发现并概括中国女性电影的社会意义与审美创造上的成就。此外,论文的另一条线索则侧重探讨女性电影自身的定位、创作方法及其发展出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的移位与社会结构变革,而这一社会格局的变迁直接对中国女性的生命存在及其社会意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本文以中国当代女性电影为研
新世纪中国大陆女性电影的叙事特征与现状思考
作者: 唐妮亚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女性电影   性别书写   叙事   现状   双重性   历史与现实  
描述: 本文选取新世纪的中国大陆女性电影为研究对象,以女性电影叙事的双重性为立足点,以叙事为切入点,分析其叙事特征及其文化意义。对其现状作出辩证的评价,探讨当前女性电影的困境所在。希望通过这种有限的探索,对未来女性电影的发展有所裨益。第一部分“女性电影的双重性叙事”。首先梳理了中国大陆女性电影的发展脉络,并对新世纪以来的女性电影进行了大体分类,接着界定了女性电影的内涵,并分析影片文本所具有的共同的深层内涵,最后从电影本体、电影语言、电影受众等方面详细论述女性电影性别书写的双重性这一特征。第二部分“新世纪以来的女性
女性电影从沉思到反抗
作者: 张蓓陆旅星   来源: 四川日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女性电影   恋爱中   女性导演   女主人公   青木瓜   女性心理   东方女性   表现心理   女性形象   电影人  
描述: 女性电影从沉思到反抗
洋场趣味、左翼观念与政治诉求的纠缠: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女性形象组合模式
作者: 李永东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中国电影   组合模式   三十年代   资产阶级女性   影片   新女性   女性形象   摩登   女性人物  
描述: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中,主要女性形象的类型化造成女性人物设定的模式化倾向。主要人物组合模式有"三个摩登女性"模式、"一男两女"模式和"两姊妹"模式。"三个摩登女性"模式为左翼作家所专擅,讲述小资产阶级女性去除与摩登女郎共有的思想习性、走向革命女性的故事。"一男两女"模式与"两姊妹"模式中的两个女性人物通常存在血缘、婚恋方面的情感纠葛,影片在她们的伦理关系中加入阶级、民族、新旧观念等间离性因素,推动故事的发展。三种人物组合模式表明女性电影力图在洋场趣味、左翼观念、政治训导和人文追求等话语之间寻找立足点和
女性凝视与被凝视:新世纪女性导演镜头下的女性形象再现与当代女性精神面面观
作者: 潘雨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性导演   客观属性   女性作者   女性精神   镜头   当代   女性形象  
描述: 一、女性凝视与被凝视:中国女性电影现状 女性凝视,在电影中表现为女性作者借由镜头,将电影的客观属性——记录,转化为主观属性——刻画的一种创造性手段。她是女性认识自我、建构自我的理想途径。
90年代电影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 屈雅君   来源: 当代电影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女性主体   90年代   女主人公   张艺谋   独身女人   电影作品   传媒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描述: 90年代电影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屈雅君90年代中国的电影市场,是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化,经历了一系列令人难辨方向波动后,才现出一个大致轮廓的。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里,至少有三道不同的风景交替呈现于银幕之上。第一类是肩负着政治使命的,处于权威地位的,掌握着主...
男性建构下的女性形象:论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电影的女性表达
作者: 李婧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建构   导演   性表达   女性话语   女性题材   女性形象   男人   男性   女性主义  
描述: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是西班牙的著名导演。他的所有电影都可用他的一部影片的名字来概括——《激情迷宫》。阿尔莫多瓦的电影都是关于欲望的,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女性,所以被很多人称为"女性电影"。尼采说过,男性为自己创造了女性形象,而女性则模仿这个形象创造了自己。"女性形象基本上是由观看者根据在场的缺席,根据在场的他者想象出来的。"(马藜《视觉文化下的女性身体叙事》,四川大学出版社)从远古算起,女性形象从来都不是客观存在的女性,她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所创造出来的,一开始就被注入了男性的思想意识。所以女性形象都被自觉
女权主义姿态下操持着男性话语的女性——《无穷动》中女性形象刍议
作者: 杨晓林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电影   男性话语   女权主义者   双性同体   女性主义批评   主流电影   无穷动   女性形象   男性世界   女性人物  
描述: 近几年来,中国涌现了许多女性电影,2001年的《今年夏天》、2002年的《西施眼》、《哭泣女人》、《心心》、2003年的《我和爸爸》、《我的美丽乡愁》、2004年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5年的《青红》、《红颜》、《姐姐词典》、《孔雀》等,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从不同侧面对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个人的情感和欲望等诸多方面所面临的压迫和挫折进行了探讨与表
< 1 2 3 ... 6 7 8 ... 9 10 1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