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文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2840 条
-
《简·爱》中的疯女人社会及心理溯源
-
作者:
吕瑛
来源:
语文学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立意识
疯女人
女性文学
父权制婚姻家庭
-
描述:
《简·爱》中的世俗力量以及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伯莎·梅森自身的心理因素将这个阁楼上的女性逼成所谓的疯女人。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险:三毛的探险一生及其文学创作
-
作者:
曲书立
来源:
才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毛
文学探险
撒哈拉生活
女性文学
-
描述:
三毛一生出版了18本书,在这些书中,有她的生活,感情及文学创作的记述。本论文从三毛的生活探险,感情探险,文学探险三方面入手,用一种真实的客观的观点来阐述三毛那种独有的探险性格及其文学创作。与其他散文作家不同,三毛是在自身基础上写作,以自身的情感为依据。大部分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固定,但呈现出来的文章却作品不单调,因此很有受众市场和强大的可读性。
-
论新时期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
-
作者:
解伦锋
来源:
华人时刊(中下旬)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沉沦
新时期
女性文学
-
描述:
女性主义是深入各个文类和艺术形式、遍及世界的文艺思潮。华文世界里的女性主义文学创作,虽然起步较晚,但从张洁的(《方舟》,李昂的《杀如,到九十年代以来“两岸三地”女作家的你呼我应,它已成为一股强劲的文学思潮,可以说是打造了一个女性主义创作的黄金阶段,但辉煌堕落总是并存,女性主义创作又悄无声息的滑向了深渊。以新时期女性主义创作文本为基础,从四个方面浅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沉沦。
-
父权社会下挣扎的两姐妹:解读《父亲的微笑之光》
-
作者:
丁少玲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父权社会
艾丽丝·沃克
女性文学
-
描述:
艾丽丝·沃克是杰出的美国女性文学及黑人文学作家之一,其近作《父亲的微笑之光》有力地抨击了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摧残这一主题,成功地塑造了一对性格鲜明、别具一格的黑人姐妹的形象。该文通过对麦格德琳娜和苏珊娜两姐妹的悲惨命运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姐妹俩是父权制度下的牺牲品。
-
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中的纪实叙事
-
作者:
程箐
来源: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叙事策略
纪实
女性文学
都市小说
-
描述:
20世纪90年代女性都市小说受到文坛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与女作家们确立了与阅读市场相匹配的叙事策略有密切的关系。女作家们在创作小说时,大量采用纪实手法,把自己真实的人生经历、生活方式及个人隐秘世界的体验、经验穿织其中,并用一大堆现实的能指符号制造真实、强化真实,让读者对她们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纪实叙事给女性都市写作带来的危机是作家想像力的日渐匮乏以及被动的卷入商业泥潭而担上“色情文学”的罪名。这是女作家们要超越自我时所不容忽视的。
-
《小妇人》:关注女性成长
-
作者:
黄然
来源:
南都学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小妇人》
主体意识
女性成长
女性文学
-
描述:
纵观中外文学史,男性成长小说比比皆是,与对男性成长的过分关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女性成长的忽视,由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无视、不尊重与不理解,也很少有人去关注女性成长。而路易莎.梅.奥尔科特的《小妇人》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引导人们去关注女性的成长,走进成长中女孩子的内心世界,进而关注整个女性群体的成长、身体的成长和自主意识的增长,从而唤醒女性的主体意识,构建女性话语模式和女性文学,带领女性走向独立与自由。
-
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再论歌德笔下的“中国女诗人”
-
作者:
谭渊
来源:
外语教育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百美新咏》
世界文学
女性文学
诗歌翻译
-
描述:
德国文学家歌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在1827年从英文转译《百美新咏》期间,歌德还率先提出了世界文学的理念。本文以歌德从英文转译的《开元》为重点,对中、英、德三种文本进行对比研究。文中特别指出,歌德通过文学翻译为德国文学汲取了丰富的养料。而对中国古代才女作品的译介在19世纪对欧洲文学界正确评价女性诗人和女性文学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
筑构“女性文学”的大厦
-
作者:
林湄
来源:
文艺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
文学评论
女性文学
-
描述:
筑构“女性文学”的大厦
-
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觉醒
-
作者:
胡泊
来源:
考试周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
女性意识
女性文学
-
描述:
本文对现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进行了概述,指出现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现代女性自我生命主体意识觉解的历程。女性文学要实现女性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回归,摆脱第二性的定位,生命观照下的女性意识如何彰显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
论十七年女性文学的“准女性”特色
-
作者:
陈千里
来源:
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准女性”特色
女性文学
-
描述:
“十七年”是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阶段。本文在简析其历史传承脉络的基础上 ,挖掘女性意识失落表层下的“准女性”特征 ,着重探讨其在多重主题中的潜在状态 ,辨析“准女性”主题对女性心理、命运、社会地位的关心、思考以及现实社会效应 ,并对“准女性”特质在十七年女性创作的语言风格、叙事视角、取材角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了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