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从修辞学看简媜散文的表现风格
作者: 伦慧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风格   “新生代”   散文作家   简媜   修辞学   《下午茶》   女性文学   30年代  
描述: 在台湾"新生代"散文作家中,女性文学天空升起的耀眼散文之星当首推简媜,她著有散文集《水问》《只缘身在此山中》《月娘照床眠》《私房书》《下午茶》《七个季节》《梦游书》《浮在空中的鱼群》和《空灵》等。她的散
蝶变——重访“新三巫”
作者: 林宋瑜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访   访谈录   《大家》   大学教授   批评家   女性写作   个人化写作   女性文学  
描述: 1996年,云南的《大家》杂志在第1期发表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与批评家王干的对话“女性文学与个人化写作”。这篇对话,戴锦华在收进她个人的集子《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中标题换为“女性写作脉络与男性
陈染:破开?抑或和解?
作者: 林宋瑜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90年代   《大家》   中国妇女   陈染   《与往事干杯》   个人化写作   和解   女性文学  
描述: 林宋瑜(以下简称林):在我的记忆中,中国批评界关于“个人化写作”这个词语最初来源于1996年第1期《大家》杂志王干与戴锦华的一篇对话:“女性文学与个人化写作”。在这篇对话中,王干把你、林白和海男称为
滚滚红尘中的一缕清音——张欣小说解读
作者: 王孟云   宋加峰   来源: 戏剧丛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性话语   清音   统治地位   张欣   小说解读   书写方式   20世纪90年代   女性文学  
描述: 狂热喧嚣的20世纪90年代已然过去,在种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潮流中,女性文学以其独特的话语书写方式成为一种夺目的存在,为颠覆男性话语占统治地位的格局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张欣,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女作家,始终坚持着她的大众姿态去关注女性,凝望人生,以细腻、痛楚而温存的笔调展示都市爱情的失落或幻灭.在滚滚红尘中留下了缕缕浪漫的清音。在这里我想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对她的小说进行一番解读。
巨大的“个人”与“微小”的市场——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与市场意识形态的建构
作者: 叶秋玲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场化   身体书写   市场社会   消费社会   精神生活   女性主义写作   文本   新意识形态   个人化写作   女性文学  
描述: 探讨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精神生活问题,首先必须直面的基础是市场社会的发展.1978年以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的改革开放为整个中国社会展开了一幅全新的经济增长蓝图,全民上下都卷入了一场关于"现代化"的主导想象模式中,通过政府的一系列举措,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被彻底转变,市场成为了资源配置、利润分配的主要手段.
女性文化刍议
作者: 郝薇薇   李轶群   王耀敏   来源: 商情(科学教育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地位   男性人体   女权运动   父权文化   宗教   女性文化   男人   旧石器时代   女性文学   女性生殖崇拜  
描述: 似乎牢不可破的基石。女人,掘开历史的坟墓,撕裂宗教神权那块可怜兮兮的遮羞布,在文学艺术的层层历史尘埃中定义女性文化。1女性文化的演化过程1.1母系氏族女性文化。谈女性文化不得不谈到母系氏族这个特定的历史
“最蓝的眼睛”的困惑
作者: 张媛   来源: 世界文化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眼睛   黑人民权运动   黑人女作家   妇女解放运动   黑人女性   美国黑人   女性文学   40年代  
描述: 在上世纪40年代以前,美国主流文学中的黑人女性都是以一种刻板的模式出现的。南方文学中最突出的黑人女性代表形象大多以保姆、情妇或混血儿出现。直到上世纪70年代,随着黑人民权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美国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黑人女作家,如托妮·莫里森、爱丽斯·沃克等,自
从秋瑾诗词的悲秋情结看秋瑾与“秋士之悲”
作者: 王颖   来源: 文学教育(上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悲秋文学   中国古代   中国文学史   诗词   伤春   悲秋意识   秋瑾   忧患意识   女性文学   中国女性  
描述: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以拆字法将"愁"巧妙地阐释为"心上秋",显得十分有趣。但这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中国古代饱经忧患的文人悲秋情结的曲折反映。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始,历代文人就在这凛冽的秋气中徘徊、高歌或悲鸣。长久以来,悲秋与怀人伤别、羁旅飘零、悲士不遇等主题相联系,不仅外化成文学史上的不朽篇章,而且内化到文人的心理结构中,成为一种深厚的意识与无意识的混合与沉淀,即"悲秋情结"。
与张爱玲不期而遇
作者: 王羽   来源: 书城杂志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罗兰   胶片   张爱玲   上海女作家   苏青   上海图书馆   四十年代   天地人   日报   女性文学  
描述: 二○○四年九月,我有幸来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陈子善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当陈师出奇瘦长的身影进入我这俨然"乡下人"的视线,我怎能不激动,《私语张爱玲》和《作别张爱玲》的编者,就在我眼前了。自高中时代开始的对张爱玲绵延不绝的痴迷,贯穿我整个高
男人话题(二题)
作者: 丁肃清   来源: 散文百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智深   超人   主持人   文章   钥匙   武艺   细腻   男人   女性文学   老虎  
描述: 男人懒,懒得过分去细腻我的博客文章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女人走进家门之前,总是到了门口才哗哗啦啦掏钥匙。而男人不同,男人在走到门口之前,就早早地掏出钥匙握到了手里——执著。立刻就遭到了女性读者的反对。在此列举一二:
< 1 2 3 ... 15 16 1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