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意识】搜索到相关结果 2492 条
-
欲说还休——徘徊于传统与现代的林海音作品的女性意识
-
作者:
龚馨雅
来源: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
女性意识
现代
-
描述:
林海音是台湾女性文学史的开山人,她的女性书写有其时代的独有特色:她以夹缝于传统与现代女性意识视角,塑造了一个个性格独特的女性形象,也展示了新旧时代交替中女性悲惨的命运以及对命运消极的抗争。这种书写表达了作者迷恋于传统伦理观念而又向往个性鲜明和独立解放的女性观。
-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红字》
-
作者:
郭娟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边缘人
主体
女性意识
-
描述:
本文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角度出发,对美国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的主人公海斯特的女性形象进行评论。霍桑将处于社会边缘人的海斯特塑造成为与命运抗争的叛逆女性,她颠覆了男权社会将女性作为客体的传统观念,把自己提升到了主体的位置。作品中也融入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
-
浅析女性话语中蕴含的女性意识
-
作者:
朱应珍
来源:
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作家
文学作品
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
描述:
阐述现、当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及自“五四”以来,女性意识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和扩展进程。
-
苔丝与艾德娜形象之比较
-
作者:
姜冬艳
来源: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艾德娜
苔丝
男权思想
-
描述:
《德伯家的苔丝》和《觉醒》分别是英、美文学史上描写女性意识觉醒的经典作品。但由于两位作家性别、国度的差异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使得他们塑造的女性形象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别,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
论石楠女性传记小说的女性意识
-
作者:
向叶平
来源:
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主
石楠
女性意识
女性传记小说
-
描述:
石楠的女性传记小说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其创作主体自身有着清醒的性别意识,其选择和塑造的女性传主和其他女性形象都显示了自觉的女性意识。其创作代女性发言,替女性正名,让蒙尘千年的女性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
两性角色的置换与对抗:试论池莉九十年代中后期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
作者:
孙世静
来源:
中国西部科技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男权
女性意识
对抗
置换
-
描述:
池莉九十年代中后期的小说带有强烈的女性意识和社会意识。她试图通过自己笔下的女性形象去颠覆甚至粉碎男权神话。本文将通过对池莉九十年代中后期小说文本的分析,论述池莉这一时期作品中主要反映在两性角色的置换与激烈的对抗中的女性意识。
-
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中女性话语的嬗变:从《金锁记》、《方舟》到《一个人的战争》
-
作者:
蔡玉华
来源:
青年科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女性话语
女性形象
-
描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女性话语的嬗变大致可分三个发展阶段:从五四以来套在黄金枷锁中的曹七巧对失语的挣扎到80年代《方舟》中的寡妇俱乐部模仿男人话语的尴尬再到90年代的林白等力图用躯体写作创建女性话语的决绝,这一话语嬗变过程同时也折射出不同时期的女性意识的嬗变过程。
-
哈代笔下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觉醒
-
作者:
徐圣稚
邹晶明
来源:
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哈代
女主人公
女性意识
觉醒
-
描述: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在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背离了传统价值取向和世俗道德标准,凸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将以他笔下的游苔莎、苔丝以及淑等女性形象为对象,从性爱意识、自主意识和自我意识三方面分析了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
-
穿越世俗的执著: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
-
作者:
贾玲俐
来源:
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婚姻道德
蔡大嫂
女性意识
文化内蕴
-
描述:
在<死水微澜>中,作者精心刻画了一个独特叛逆的女性形象蔡大嫂,并将她置于西方列强侵入四川的袍哥势力和教民势力交错纠葛的斗争中.在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蔡大嫂--一个封建女性作为一个"人"的形象,有着鲜明的女性意识,执著于自己的理想生活,而且作者通过营造饱含浓厚巴蜀韵味的空间,凸显主人公生命张力的鲜活个性,艺术地再现了当时"死水"般的四川社会所被激荡起的阵阵"微澜".
-
试论《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亨利·詹姆斯的男权思想
-
作者:
王玲
来源: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意识
操控
男权思想
-
描述: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作者亨利·詹姆斯站在女性的立场观照了伊莎贝拉的悲剧婚姻和命运,但由于受他本人的性别角色和男权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创作上很难走出男权意识的藩篱。亨利·詹姆斯对伊莎贝拉悲剧命运的安排、伊莎贝拉独立形象的解构这两方面暴露了隐藏在文本后面的他将女性视为艺术品观赏的男权思想,和按男性的意愿对女性形象的随意操控以及男性文学中对妇女的本文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