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339 条
-
姐妹型故事与女性的道德教育
-
作者:
罗钊
来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品行
姐妹型故事
教育
女性形象
-
描述:
姐妹型故事大多交融于"蛇郎"、"神蛙"型故事中,是民间故事中围绕女性间矛盾纠葛、揭示女性道德品行的故事类型,承担着对女性进行传统道德教育的社会责任。
-
歌声中摇曳的女人花——流行歌曲中的女性形象探讨
-
作者:
曾琪
杨菁
来源:
中国科教博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花
流行歌曲
女性形象
-
描述:
从古至今,人们都愿意把女人比成鲜花,女人也乐于以此自喻,因此流行歌坛上从早期脍炙人口的《夜来香》到当今主流歌手所吟唱的《百合花》、《女人花》等无一不是以花为媒,勾勒出女性的风情万种,同时也传达了她们对人生和爱情的不同态度,然而,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女人如花,赞美的是女人美丽、芬芳、充满感性的生命状态,遮蔽的却是社会对传统女性被动、依附的弱者地位的认同,揭示的是生存空间对女性意识、身心的伤害和压抑。
-
“美女大盗”质疑
-
作者:
史占旗
来源:
新闻战线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闻语言
女性形象
报纸
案例报道
-
描述:
某报曾刊登一篇《香港钻石劫案宣判》的长篇通讯。说的是2002年7月17日香港铜锣湾发生的一起震惊粤港的钻石抢劫案破获和宣判的过程。通讯的最后一个小标题是《“美女大盗”被判无期》。在这起抢劫大案中,主谋是一个叫董敏芝的女子,文章所称“美女大盗”即指此人。
-
疏野率真 大气隽永——浅谈陈醉的人体绘画创作
-
作者:
陈敏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陈醉
女性形象
人体绘画
绘画创作
-
描述:
陈醉是学贯中西的学者,又是才情横溢的画家。重逻辑的左脑型人格与富诗意的右脑型人格的交感、互动与协同发展,使他在人体艺术理论研究和人体绘画创作两个平行领域都表现出了卓越的创造力。一方面是充满诗性智慧的学术著作;一方面是个性鲜明、格调高雅而且极富人文情怀的人体绘画创作。
-
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女人
-
作者:
陈晓兰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本
女性形象
郁达夫
-
描述:
郁达夫主要从政治军事、地域、文化和日常生活三个层面认识日本,他的日本观也表现出三重性,三者既分离又结合。在文学创作中,郁达夫个人与日本的关系主要通过跨种族的两性关系得以体现,性别意识与国族意识、男性身份与民族身份相互对立。小说中的日本女性形象体现了郁达夫对日本的道德评价。
-
另类的毕飞宇与毕飞宇的另类——论《玉米》、《玉秀》、《玉秧》
-
作者:
周文慧
来源:
襄樊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乡村历史叙事
权力欲写作
成长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毕飞宇是新生代作家中较为独特的一员。他的创作不断推陈出新,在近年《玉米》、《玉秀》、《玉秧》"三玉"系列中篇小说中又有新的创造与突破。在乡村叙事、权力欲写作、女性形象塑造、成长小说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
-
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
-
作者:
李玲
来源: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小说
男性中心意识
巴金
女性形象
-
描述:
巴金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小说,常常在价值取向和艺术思维两方面呈现出漠视女性主体性的男性中心意识。在天使型受难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巴金赞美盲目从夫、泯灭女性主体意识的封建妇德;在圣女型革命女性的形象塑造中,巴金把女性抽象化为男性精神拯救过程中没有女性生命实感的革命符码、性别符码。巴金前期小说中的男性中心意识,暴露出了中国现代启蒙文学、革命文学在性别观念上现代性不足的致命缺陷。《寒夜》等后期小说中,巴金克服了这一缺陷。
-
京派作家的女性观
-
作者:
李玉秀
来源: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性观
京派作家
女性形象
-
描述:
京派作家②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庞大的女性群体,具有独特性。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即对理想女性的赞美、对传统女性的剖析、对叛逆女性的思考来探讨京派作家的女性观,或许这正是京派的魅力所在。
-
评多丽丝·莱辛新作《最甜的梦》
-
作者:
夏琼
来源: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最甜的梦》
女性形象
-
描述:
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新作《最甜的梦》是又一部关注当代社会和女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中的三位主要女性人物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现实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通过这三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可以进一步剖析莱辛后期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变化 ,并深入地探讨莱辛这部新作的社会意义。
-
走出"死亡"--《金瓶梅》女性出路新探
-
作者:
殷晏梅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瓶梅>
死亡
女性形象
-
描述:
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作为一种固定化符号,在文学创作领域内被以"物"的形态书写了几千年.伴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这种状况也潜移默化地变化着.<金瓶梅>作为这种"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文即以此为切入口,借鉴西方理论对其折射出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界定,以期勾勒出女性在寻求自我出路过程中所展现的意义.
<
1
2
3
...
6
7
8
...
32
33
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