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664 条
-
《喊山》:北方乡村生活的多重时代回声——山西小说界“鲁奖”风景之三
-
作者:
傅书华
来源: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葛水平
《喊山》
鲁迅文学奖
女性形象
《甩鞭》
乡村生活
-
描述:
《喊山》让我们看到了丰富的全方位的历史的发展着的北方乡村图景;看到了女性生命从被摧残,没有自我到艰难生存最终逐步寻找自我的过程。在这其间,个体生命需求与社会既存格局乡村民间伦理现代历史进程相互纠缠,构成了女性形象的丰富性厚重性深刻性。与赵树理从物质的外在实存的社会实现的层面写乡民的生存不同,葛水平是从精神的内在形态的生命倾诉的层面写乡民的生存,这也导致了赵树理的小说注重叙述与白描,葛水平的小说则注重描写与意象。文学奖的评选受一时代文学语境的影响,更为合适的获奖作品未能得奖,是新时期文学评奖时经常出现的现象
-
我国广告中女性形象诉求演变研究
-
作者:
张菲
来源:
黑龙江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摩登女郎
职业女性
广告诉求
强势女王
贤妻良母
魅惑女郎
女性形象
-
描述:
女性形象作为“黄金3B”的重要元素之一,在广告信息的传播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诸如厨具、化妆品、服装、珠宝首饰、婴儿用品等各类产品广告中,女性面孔都频繁地出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展现出了不同的诉求方式。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影响,广告中的女性形象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了各个时代的特色。本文将研究的起点置于20世纪20年代,将广告中呈现出的女性形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根据广告中所呈现出的女性形象将其定位为:“摩登女郎”、“贤妻良母”、“职业女性”、“魅惑女郎”、“强势女
-
宣鼎《夜雨秋灯录》《夜雨秋灯续录》女性形象研究
-
作者:
李培培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宣鼎
女性美
《夜雨秋灯续录》
《夜雨秋灯录》
女性形象
妇女观
-
描述:
《夜雨秋灯录》及《夜雨秋灯续录》(以下简称为《夜雨秋灯录》)是晚清时代诞生的两部文言小说集。作者宣鼎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妇女的生存图景、心路历程、精神诉求,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魅力,也从侧面反映了处于晚清社会转型期的下层文人知识分子的彷徨与追求。绪论部分,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大量的学术论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夜雨秋灯录》的研究状况。在把握《夜雨秋灯录》的整体研究现状之后,重点梳理、分析有关《夜雨秋灯录》女性形象方面的文献资料
-
Pin-up Art与月份牌中女性形象的对比研究
-
作者:
张冉冉
来源:
淮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Art
Pin
up
月份牌
广告画
女性形象
-
描述:
《孟子·告子上》中,告子曰:“食色性也”。这真实地表达了男人对女色的喜好是没有例外的,无论年纪、种族、贫富、阶级、文化背景莫不以拥有美女作为骄傲的资本。在西方人眼中,美女即是上帝送给男人的娇美的花朵。无论是中国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冷美人褒姒,还是西方史上引发了特洛伊战争的倾国美女海伦;甚至像罗敷这样的小家碧玉也能引得男人忘了耕田锄地,对女人来说她的颜值几何即代表了其自身价值高低。古人云,英雄难过美人关,女性美丽的容颜对男性有着天生的魔力,甚至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等历史发展到资本主义机器
-
20世纪20年代摩登风格对现代女装设计的启示
-
作者:
张新宁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几何图案
摩登风格
拼接
同类色
女性形象
装饰运动
服饰设计
-
描述:
通过阅读小说和欣赏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从中获得服饰设计灵感,以20世纪20年代具有典型性的时代断面为研究背景,以时装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和独具审美特色的建立为核心研究内容,剖析这一时期西方女性的审美观念及服饰风格,特别是对该风格在当今中国女性服饰设计和着装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出解析。设计实践方面,提取装饰运动中简洁明快的表现手法与设计元素,以西式服装款式造型为设计主线,注入几何形状和线条搭配的图案造型,运用同类色彩和拼接制作工艺,以提高视觉冲击感。结合简洁自然的服装剪裁和廓形样式,在体现上世纪2
-
浪漫主义之花—从《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看司汤达笔下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崔敏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我
浪漫主义
反传统
悲怆
司汤达
女性形象
-
描述:
司汤达是十九世纪的伟大作家,创作了许多具有影响力且颠覆性很强的人物形象,比如《红与黑》中的于连.索绪尔。然而,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却常常被文学评论者们忽视。司汤达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常具有浪漫主义元素,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当然,对于作者本人是否属于浪漫主义流派这一问题,争议还有很多,尤其是他的写作风格与同时代浪漫主义作家非常不同,所以我们将其归结为“司汤达式的浪漫主义”。在本篇论文中,我们将借助其浪漫主义的理论框架,分析司汤达两部作品《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中的女性形象,从“反传统的女性”“悲怆的女
-
从女性形象解读美国电视剧中的女性主义困境
-
作者:
程晨
宗戎
来源:
中国电视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国
话语权力
困境
解读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
电视剧
-
描述:
近年来,美国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多元丰富的新态势。顺着这一风向标,律政剧、犯罪剧、医疗剧等其他类型剧也逐渐从个性、职业、阶层、种族等各个维度关注了不同身份的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说,美国电视剧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女性话语权力以及女性主义理念的诠释正经历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变革与重构。
-
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女性形象(1949-1976)
-
作者:
郭红梅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铁
女性意识
家庭形象
毛泽东时代
自身意识
女性形象
美术
视觉艺术
-
描述:
毛泽东时代美术中的女性形象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学界通常将其概括为是以男性为楷模的“铁姑娘”,从而认为,正是在“男女都一样”的口号下遮蔽了女性的自身意识。但若仔细考察这一时期不同阶段视觉艺术中的女性形象就会发现,这些女性形象有一个从家庭向非
-
“主体”的成长与“革命”的在场——1910~1950年代上海主流商业女刊呈现的女性形象
-
作者:
张宏
王景强
来源:
青年记者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
上海
“革命”
在场
20世纪90年代
女性形象
50年代
商业
-
描述:
问题的提出 对我国近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叙事,常见“压迫-反抗”的模式。这一状况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明清妇女史专家高彦颐(Dorothy Ko)《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一书的出版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部著作明确采用了琼·斯科特的“社会性别”框架,作者高彦颐在绪论中开宗明义,批评“五四妇女史观”把传统社会的妇女塑造成了僵化的“受害者”的刻板形象。
-
澳大利亚有了女性形象信号灯
-
作者:
刘航
来源:
政府法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墨尔本市
维多利亚州
澳大利亚
女性地位
女性形象
“小人”
人行横道
信号灯
-
描述:
据《澳洲先驱太阳报》5月24日报道,澳大利亚墨尔本市里土满辖区的一部分人行横道信号灯上的“小人”变成了女性形象。据悉,信号灯中的女性形象原型是墨尔本市所在的维多利亚州第一位女议员玛丽·罗杰斯,她于1920年被选人里士满辖区议会,为民众服务了5年,为澳大利亚女性地位提升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