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684 条
-
涌动的“幽灵”:卡夫卡小说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陈占权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艺术手段
比较文学
德语小说家
女性形象
审美价值
卡夫卡小说
-
描述:
琳琅满目的女性形象在中外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卡夫卡笔下塑造的主人公绝大部分是男性更受研究者的青睐,但是他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又体现了与众不同的风格。一般看来,卡夫卡在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都不是道道地地的女性形象,却都像是幽灵一般穿插在故事中间。”更有甚者,有些评论家认为“卡夫卡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妓女的变形。”这些观点不仅“近于刻薄”,①而且不利于我们透过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来认识卡卡夫卡及其作品。所以,对卡夫卡小说中的重要女性人物进行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将从五个部分对卡夫卡小说中
-
论《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高媛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战争与和平》
俄罗斯作家
女性思想
托尔斯泰
艺术创作
长篇小说
女性形象
-
描述: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小说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主要有娜塔莎、海伦、玛丽亚、索尼亚等。这些女性形象在一部作品中互相参照、互相映衬,共同展现了托尔斯泰对女性的审美理想。对女性的不同态度折射出了托尔斯泰的女性思想、女性观。内在美与外在美、智慧、生活方式、宗教感、婚恋观等方面的特点构成区分她们人格高下的标准。这五个方面对应着本文的五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重点论述《战争与和平》表现出来的托尔斯泰对女性美的观点,托尔斯泰推崇的女性美是一种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合一,对于外在美与内在美分
-
析麦克尤恩《赎罪》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潘敏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麦克尤恩
布里奥妮
英国小说
《赎罪》
女性形象
艾米莉
-
描述:
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其小说发展经历了从最初揭露人性黑暗面、颠覆中产阶级道德观到后期关注社会与政治等重大问题的转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女性主义运动不仅影响了麦克尤恩作品的主题,同时也影响了他对社会的看法和对道德的见解。《赎罪》作为麦克尤恩成熟期的一部佳作,女性角色的描写占有绝大部分篇幅,因此深入的探讨其中的女性角色将有助于更好地解读《赎罪》。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结合文本细读《赎罪》中的女性形象,探讨小说在塑造女性形象时所表现的女性主义思想。第一章首先扼要介绍作者在英国文学界的影响力
-
作为“他者”的女性:《旧约圣经》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
黄丹
来源:
中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旧约圣经》
“他者”
重塑
被边缘化
被诅咒
女性形象
-
描述:
《圣经》是一部宗教经典,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经典,且被视为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两大源头之一。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圣经》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学人物形象。在《圣经》所记载的3400多个人物中,女性只占总人数的5%,而其中80%的女性出现在《旧约圣经》中。《旧约圣经》是父权制文化的产物,在由男性作者编撰的《旧约圣经》中,女性大多以“他者”的形象出现,她们或被边缘化或被诅咒。本文以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运用西蒙·德·波伏娃女性存在主义中的“他者”理论和女性主义诠释学中的相关理论对《旧约圣经》中的女性形象做进一步的
-
女性主义视角下战争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永别了,武器》与《裸者与死者》为例
-
作者:
张千会
来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性别化
美国战争小说
在场
缺席
女性形象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描述:
战争是美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建国以来,这个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先后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平等经历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使许多杰出的美国小说家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优秀小说。在小说创作中,小说家通常把写作重心放在对参战主体(即男性士兵)的刻画上;文学批评家们通常集中研究的对象也是男性人物而非女性形象。 本文选取两位亲历战争的老兵海明威和诺曼·梅勒的两部代表作品——《永别了,武器》(1929)和《裸者与死者》(1948),应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深入剖析两部战争小说对
-
《妇女杂志》(1915-1919)英美作品译介中女性形象的构建
-
作者:
任淑静
来源:
贵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英美翻译作品
语境
构建
女性形象
贤妻良母主义
妇女杂志
-
描述:
《妇女杂志》(1915-1919)作为典型的妇女期刊,于1915年创立。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改革体现了中国近代女性意识的变化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前进。至1931年被迫停刊,《妇女杂志》(1915-1919)在塑造新文化运动所需要的新女性形象方面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其中,英美作品译介作为《妇女杂志》(1915-1919)翻译作品主要方向,其走向及其对妇女形象的塑造都受到了报馆内部和外部的文化的影响和操控。探讨这种变化、误读和改写的深层文化内涵就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 本
-
张爱玲、王安忆、施叔青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
作者:
颜柯洁
来源:
苏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悲剧艺术
女性生命价值
张爱玲
施叔青
王安忆
女性形象
-
描述:
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坛盛开了张爱玲这朵美丽的奇葩,其作品大多是美丽、苍凉的悲剧。她从自身生存生命体验、女性的观察角度和立场,讲述了一个个悲剧故事、刻画了一批发人深思的美丽苍凉的女性形象,并在此基础上对女性生存价值进行思考和探寻,眼光独到地提出了阻碍女性真正独立自主的最大障碍是其自身的“女奴”意识,但受思想认识局限、时代发展背景和当时社会环境等诸多影响,张爱玲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哀里并没有能力给女性指出一条阳光大道。 王德威在《落地的麦子不死》一文中,认为大陆的王安忆、
-
“和”视阈下的铁凝女性小说
-
作者:
杨晓宇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男性形象
女性意识
性别诗学
“和”思想
女性形象
铁凝
-
描述:
铁凝是当代文坛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其人生经历和政治身份都很特殊。家庭出身和童年经验影响着她的创作,农村生活的特殊经历赋予她洞察生活的独特视角,所以,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多姿,富含生命意蕴和哲理。同时,独特的政治身份也让铁凝对人性的思考更加透彻、深刻。铁凝25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7岁成为作协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理事,39岁担任作协副主席,49岁当选作协主席,这些经历都给了她洞悉世界的双重视角:城里的、乡下的;男人的、女人的。所以她能不断变换角度去思考历史与现状,对女性意识进行反思。铁凝是一位女性作家,却能跳出性别
-
析《我的安东妮亚》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
作者:
单春玲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雪黙尔达
《我的安东妮亚》
凯瑟
薇拉•
女性形象
安东妮亚•
-
描述:
美国文学史上有关西部题材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如库柏(James Fennimore Cooper)的《拓荒者》、欧文•威斯特的《弗吉尼亚人》、布雷特•哈特的《咆哮营的幸运儿》等等,但这些作品多为男性作家所写,描述的对象也多是男性;偶尔出现的女性形象在这些作品中常被歪曲或贬低。薇拉•凯瑟的“内布拉斯加”小说对女性的歌颂和对男性的贬低在一定程度上结束了男性作家书写男性的历史,体现了她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基于儿时的经历,她瑟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个性的拓荒女形象。
-
谢晋与张艺谋比较研究
-
作者:
魏大勇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叙事策略
生命意识
谢晋电影
张艺谋电影
比较研究
女性形象
-
描述:
在中国电影史上,谢晋和张艺谋是两个具有标志性的导演,他们都是受同一民族文化濡染的电影艺术家,他们的精神细胞都打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有着相同的审美文化寄托。但是,两人经历过不同时代风雨的洗礼,受到不同时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因而他们的艺术作品有着很大的差异性。本文首先从他们作品的可比性上进行了三方面的论述。第一,谢晋与张艺谋电影在总体上具有比较强烈的“女性意识”。第二,他们作品的故事内容大都叙述主人公传奇的人生经历。第三,他们在追求电影艺术的“完美性”这个终极目标意义上呈现出一致性。 其次,本文从女性形象
<
1
2
3
...
49
50
51
...
67
68
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