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圣经》女性主义阐释与女性定位
作者: 程小娟   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经   西方女性主义   社会文化   阐释学   女性定位   上帝   思考   性别视角   女性形象   文学文本  
描述: 在以往有关文学研究方法论的研讨中,我们根据阐释学的视角理论和西方女性主义有关人的自然性别与社会文化性别理论,提出了文学研究的性别视角问题。视角作为一种阅读阐释文本的角度,关系到对文本意义的发现和阐释,关系到阅读者、阐释者能够从文本中看到什么和对什么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性别视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在于作为个体的一个个女性或男性都既是一定民族的、阶级的人,同时又是有性别的人,而性别在绵延几千年的父权等级制社会里,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以自然性别为基础的男主女从、男优女劣的社会文化性别观念
“美”的极致——解读潘向黎的《永远的谢秋娘》
作者: 牟令英   来源: 小说评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   谢秋娘   现代色彩   女子   后现代   东方女性   女性形象   宏大叙事   万花筒   叙述  
描述: 当文坛上一再崇尚宏大叙事时,潘向黎总是悄无声息;当众多作家将笔触伸入历史的沉浮之训、时代的风云变幻、男女的情爱追逐、现代与后现代的万花筒之中时,潘向黎也总是端坐在室内的一隅,观
蘩漪性格中的西方女性精神特质探究
作者: 陈国华   来源: 四川戏剧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人   蘩漪   原始情绪   精神特质   戏剧人物   性格   女性形象   《雷雨》  
描述: 《雷雨》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蘩漪。蘩漪是中国旧式女人中的一员,但如果仔细、全面分析,她又不完全是中式的,在那些旧式中国女人中,她是全新的一个。在自救的行为中,如《雷雨》中所言,蘩漪身上承载了太多的"原始情绪"、"蛮性的遗留"、"神秘的吸引",点染着很多西方女性文学形象的精神。她在生活上可爱与可怖杂糅,热烈与冷漠相融,因爱生仇恨、生乖戾。"在她的身体里
家庭观念的凤凰涅槃
作者: 裴艳艳   来源: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科学合理   男性形象   等级制   社会文化   阐释学   性别视角   女性形象   家庭观念   文学文本  
描述: 在以往有关文学研究方法论的研讨中,我们根据阐释学的视角理论和西方女性主义有关人的自然性别与社会文化性别理论,提出了文学研究的性别视角问题。视角作为一种阅读阐释文本的角度,关系到对文本意义的发现和阐释,关系到阅读者、阐释者能够从文本中看到什么和对什么熟视无睹、视而不见。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性别视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就在于作为个体的一个个女性或男性都既是一定民族的、阶级的人,同时又是有性别的人,而性别在绵延几千年的父权等级制社会里,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以自然性别为基础的男主女从、男优女劣的社会文化性别观念
略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现代衍进
作者: 陈捷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女性视角   文学作品   女性意识   爱情主题   女性文学   女性形象   潘金莲   男性   哲学主题  
描述: 新时期女性文学在由传统的爱情主题、社会主题到哲学主题的演化过程中,它所固有的女性意识呈现出由传统至现代的嬗变轨迹。女性文学从寻找女性"自我"阶段,发展到与传统主题迥然的哲学主题,即在哲学意义上永恒地寻找本我的阶段。此时,基本上是以男性与女性共同作为哲学范畴中的"人"的价值规范作为衡量标准,其所创造的形象已不再是某一具体的个别化的社会成员,而是相对于客体的主体——人的原型。女性文学的这种现代性衍进是不可遏制的时代潮流在女性文学中的折射和投影。
论五六十年代剿匪片的发生与特征
作者: 江霄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六十年代   剿匪   中国电影   电影创作   英雄形象   情节设置   新中国   雪原   沙漠   女性形象  
描述: 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影坛上诞生了一个新类型的电影种类——剿匪片,其中的代表有《智取华山(》1953)、《山间铃响马帮来(》1954)、《神秘的旅伴》(1955)、《猛河的黎明》(1955)、《边塞烽火》(1957)、《寂静的山林》(1957)、《沙漠追匪记》(1959)、《云雾山中》(1959)、《林海雪原》(1960)、《勐垅沙》(1960)、《冰山上的来客》(1963),这些剿匪片大多取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伪和国民党军队的地下斗争业绩,以及发生在崇山峻岭、茫茫沙漠和林海雪原里的战争。在五六十年代
电影《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影片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召开
作者: 艺伟   来源: 电影文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头巾   中国电影   东北   导演   研讨会   影片   电影制片厂   电影艺术   女性形象   和谐  
描述: 2007年4月6日,长影新片《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观摩研讨会在中国电影家协会召开,研讨会由《电影艺术》杂志社主编吴冠平主持。
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
作者: 孙萌   来源: 世界文学评论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学形象   电影史   好莱坞电影   华人   电影作品   形象演变   女性形象   审美形象  
描述: 本文以华人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进入好莱坞电影史,找到这一形象演变的特点以及它与时代、文化、环境、历史的关系。好莱坞电影当中的华人女性形象,即广泛地存在于好莱坞电影作品中的各种华人女性形象的类型、特征,她们的演变、发展过程。也就是说,这个东方女性形象首先是一个电影文学形象,审美形象;其次,这个形象背后暗含着巨大的文化、历史、社会、政治内涵;同时,这个形象不是静止的、凝固的形象,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带有生命活力的形象,她存在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存在于流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目的就是试图在一个被
丰肥唐朝人
作者: 王彬   来源: 健康必读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唐人   唐代绘画   艺术作品   唐朝   自信   审美取向   陶俑   女性形象   雕塑   历史研究  
描述: 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至情”女性杜丽娘的现代意识
作者: 何京敏   来源: 戏剧之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至情   《牡丹亭》   思想意识   杜丽娘   个性解放   精神自由   古典戏剧   女性形象  
描述: 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之作《牡丹亭》,成为我国古典戏剧园地中最绚烂的一枝奇葩。汤显祖以“至情”论铸造的女性形象杜丽娘,以其贯通生死虚实之间、如影随形的“至
< 1 2 3 ... 49 50 51 ... 60 61 6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