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女性形象】搜索到相关结果 11689 条
-
《沙恭达罗》:印度古典戏剧的一颗明珠
-
作者:
刁瑞珍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印度人
奴隶社会
沙恭达罗
奴隶制
理想化
爱情故事
古典戏剧
女性形象
恢复记忆
婚姻制度
-
描述:
诗剧《沙恭达罗》是印度古代大诗人,戏剧家迦梨陀娑的重要剧作。一千多年来,它不仅受到印度人民的高度赞扬,而且蜚声全世界。《沙恭达罗》的故事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莲花往世书》。描写的是净修女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的恋爱故事:国王豆扇陀到林中行猎,遇见净修林中仙人的义女沙恭达罗,一见倾心,私自同他结了婚。临别时国王赠给她一个戒指作为信物。国王走后,沙恭达罗
-
略论《人生》中的刘巧珍形象
-
作者:
刘红
马凤莲
来源: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加林
《人生》
刘巧珍
追求爱情
爱情观
当代文学
爱情悲剧
内心世界
传统美德
女性形象
-
描述:
略论《人生》中的刘巧珍形象
-
《重耳出亡》中一组个性鲜明的女性配角系列
-
作者:
布莉华
来源: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尊自爱
女子形象
春秋战国时期
聪明睿智
重耳
贵公子
活到九十岁
个性鲜明
春秋时期
女性形象
-
描述:
《重耳出亡》中一组个性鲜明的女性配角系列布莉华《重耳出亡》是《左传》中最精采的篇章之一,它用较长的篇幅详细记载了重耳由被迫出亡到经历艰难困苦,流亡十九年最后在秦国帮助下复国的经过。内容庞杂,涉及众多的人和事。在文章中,作者不但成功地塑造了重耳由一个贪...
-
川端康成与托马斯·哈代笔下的女性──驹子与苔丝
-
作者:
王梅兰
来源: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民阶层
资本主义
托马斯·哈代
《无名的裘德》
环境小说
《德伯家的苔丝》
爱情
女性形象
岛村
川端康成
-
描述:
爱情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历来备受作家青睐。川端康成曾说过:“女人比男人美……是永恒的基本的主题”①,“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②。川端康成自1925年发表《伊豆的舞女》起,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作品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爱情,对于哈代来讲,具有一种...
-
袁立: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
作者:
杨猛
来源:
文化交流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电影学院
《啼笑因缘》
《黑洞》
纪晓岚
最喜欢
新闻链接
女性形象
摄像机
《英雄无悔》
《雷雨》
-
描述:
杭州姑娘袁立“火”了。 这几年来,袁立在《永不瞑目》《英雄无悔》《铁齿铜牙纪晓岚》《致命邂逅》《相约青春》《黑洞》《浮华背后》等走红的影视剧中的出众表演,迅速成为人气颇旺的偶像巨星,成为媒介关注的焦点人物。她泼辣的个性、好胜的眼神、充满自信的沉稳、成竹在胸的一举手投足,深深地印在观众的心里。观众所认同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活泼鲜辣的姑娘。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袁立在她的作品中演绎了个性中的闪光点:率性而娇嗔,敢怒而敢言,让观众对她时而恨,时而爱,时而疼,时而怜,真个把人的心都牵走了。
-
第五届“新世纪”杯高年级赛题写作提示
-
作者:
金立群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校园生活
新世纪
鲁迅作品
祥林嫂
新词汇
女性典型形象
高年级
女性形象
自然社会环境
《阿Q正传》
-
描述:
第五届“新世纪”杯高年级赛题写作提示
-
巴金和中国传统文学
-
作者:
贾玉民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特性
中国传统文学
形象体系
《金瓶梅》
巴金
古典小说
《红楼梦》
性格对照
女性形象
近现代文学
-
描述:
巴金和中国传统文学贾玉民虽然巴金自称是中国现代作家中“最受西方影响的一个”,虽然他曾激烈地否定过中国传统文比,认为“我们正需要忘掉一切,以一种新的力量向新的路上迈进”,①但是长期以来,读者和研究者们也逐渐地注意到了他的某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民族特性...
-
琼瑶言情小说的特色
-
作者:
黄永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主人公
“传奇”
经济地位
言情小说
琼瑶小说
爱情
《诗经》
作品
女性形象
电视剧
-
描述:
琼瑶言情小说的特色
-
论《理查三世》的浪漫主义色彩
-
作者:
聂世闻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戏剧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爱德华
莎士比亚研究
事件
浪漫主义色彩
现实主义
历史真实
创作特点
加西莫多
女性形象
历史剧
-
描述:
在莎士比亚的全部剧作中,《理查三世》占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首先,从创作时间上来看,它创作于1592年,是莎士比亚的第四部剧作;若从出版时间上看,它出版于1597年,又是莎士比亚的第二部剧作。其次,从内容上来看,它以一个地地道道的恶棍为主人公,描绘了他的“悲惨事迹”。这种以坏人为主人公,以表现坏人的事迹为
-
诗笔、画笔、史笔--《红楼梦》艺术探索之一
-
作者:
徐缉熙
来源:
文艺理论研究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红楼梦
史笔
语言艺术
艺术探索
艺术想象
诗笔
曹雪芹
黛玉
大观园
女性形象
-
描述:
读过《红楼梦》(指前八十回,下同)的人,都不难感受到它那超脱凡俗的美。但它究竟美在那里,又总觉说不出,或说不全。《红楼梦》是一部小说,它当然有叙事性的散文作品所特具的美,在这方面用得上刘勰赞屈子的话:轹古切今,难与并能。曹雪芹不但是伟大的散文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诗人。他那“传神文笔”饱含着浓郁的诗情,可以说一下笔,笔端就流出诗意。他还是一位大画家,所以他似乎是用画笔来描绘他所钟情,所悲悼的人物,画意与诗情交融一体。曹雪芹也许还称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他那丰富的艺术想象所构造的大观园,至今令读者为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