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鲁迅启蒙视阈下的女性形象:再读《祝福》《离婚》《伤逝》
作者: 杜乐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自我意识   女性问题  
描述: 鲁迅先生在《祝福》、《离婚》、《伤逝》中深刻剖析了祥林嫂、爱姑、子君等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女性共同的命运悲剧。这些女性或多或少都对封建礼教进行过反抗,但最终还是"回归"自身封建思想的"牢笼";而封建势力的强大,是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鲁迅先生在一个世纪之前所探寻的女性问题如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再读鲁迅作品对我们思考今天的女性问题仍有重要的启迪。
19世纪西方文学中吉普赛女性形象创作的美学原因
作者: 李雁劼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集体想象物”   吉普赛女性形象   审美想象  
描述: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而吉普赛女性形象与吉普赛女子的真实情况迥然相异。究其原因,创作主体因审美感知而形成审美表象,主体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诸多吉普赛女性形象,是创作主体借助审美想象的"完形"手法,亦真亦幻地塑造出来以表达其内在精神的追求。具体表象中渗入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后,作为审美意象的吉普赛女性形象随之而生。
浅析托尼·莫里森对女性形象的重塑
作者: 孙银娣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塑   黑人女性   黑人男性  
描述: 在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女性只能作为男性的对立面,处于被驱使和驾驭的地位。美国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打破这种对立,在她的作品中着力表现女性对男性生活的巨大影响,对传统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重塑,从中可以看出莫里森对黑人妇女独立和自我解放这一主题的极度关注。
菲勒斯中心语境下“母亲”的边缘化设置:再论细侯与美狄亚的“弑子”情结
作者: 王红莉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别歧视   细侯   美狄亚   男性中心主义  
描述: 《聊斋志异》中的细侯和《美狄亚》中的美狄亚的"妓女"和"巫女"身份的设定,透射出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的异化现象。女性正常心理欲求被剥夺,成为传统父权价值体系下的"他者"。女性被定义为是肉欲、疯狂和非理性的,必然成为大部分反叛者。女性的性特征被曲解,男性出于恐惧将女性恶意丑化。女性作为男性的附着物和寄生者的生活常态一旦被打破,她们就会由温柔、美丽、顺从、贞洁、无知、无私的"天使"堕落成淫荡、风骚、凶狠、多嘴、丑陋、自私,不肯顺从,不愿放弃,不恪守妇道的"妖妇"或"魔鬼"。细侯与美狄亚的"弑子"情结和模式等于把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郭沫若抗战史剧中女性形象断想
作者: 江倩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郭沫若   女性形象   史剧  
描述: 郭沫若抗战史剧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兼具传统与现代两重属性 ,这表现在他对正面女性形象的重审与再造 ,也表现在他对反面女性形象的再思考。因此 ,他的创造既暗合于当时的创作趋势 ,在处理传统与现实的关系上 ,又高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
“乱世佳人”与“佳人乱世”——郝思嘉与杨贵妃形象的文化解读
作者: 张昭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郝思嘉与杨贵妃   文化解读   女性形象  
描述: 郝思嘉与杨贵妃都是文学画廊的女性形象,生长在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之中。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性格,而其鲜活独特的个性又集中体现着文化的性格。文化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和促进着社会的发展。
《沙恭达罗》:印度古典戏剧的一颗明珠
作者: 刁瑞珍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印度人   奴隶社会   沙恭达罗   奴隶制   理想化   爱情故事   古典戏剧   女性形象   恢复记忆   婚姻制度  
描述: 诗剧《沙恭达罗》是印度古代大诗人,戏剧家迦梨陀娑的重要剧作。一千多年来,它不仅受到印度人民的高度赞扬,而且蜚声全世界。《沙恭达罗》的故事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莲花往世书》。描写的是净修女沙恭达罗和国王豆扇陀的恋爱故事:国王豆扇陀到林中行猎,遇见净修林中仙人的义女沙恭达罗,一见倾心,私自同他结了婚。临别时国王赠给她一个戒指作为信物。国王走后,沙恭达罗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爱情悲剧的主客体思考
作者: 王兵   来源: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时期   爱情悲剧   女性文学  
描述: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爱情婚姻的悲剧经历了三个阶段:政治经济与封建势力对爱情的摧残;传统爱情观的崩溃与新型爱情观的确立;追求高层次爱情过程中女性性别意识的失落。这三个阶段反映出新时期女性痛苦的成长经历以及当代社会艰难的发展进程。
< 1
Rss订阅